虽然天气寒冷,检测完后,陈臻峰还是出了不少汗。 25岁的刘辉大学毕业就考进地铁公司。这个春节他和班组的7个技术员一直坚守岗位。 零时40分,记者戴上安全帽,跟随24岁的检修技术员陈臻峰钻入车底的沟槽,看着他检查列车车底的各种设备。与陈臻峰搭班的刘辉开始绕着列车检查车辆两侧的外观和外挂。 走进沟槽,记者发现,身高180多厘米的陈臻峰只能弯着背工作。他先摇一摇车头部位的车钩是否松动,随后打开电筒,沿着阴暗的沟槽慢慢前行。一路弯着背仰望着头顶上的各个部件,不时用手摸摸螺栓紧固件有没有松脱、听听空气管路是否漏气、查检减震器是否漏油……陈臻峰说,地铁列车需要查看的细节“累以千计”,仅制动、牵引在内的重要部件就有100多项。“漏查一个细节就是拿安全开玩笑,所以丝毫不能马虎。”记者注意到,地铁车底的许多螺栓,都在连接处用红或白漆做了明显标记。陈臻峰说,这些标记叫防松线,是为了方便维护人员判断螺栓有没有松动,一旦发现防松线出现了偏离,就知道螺栓有移位,需要马上紧固。 6节车厢、120多米距离,陈臻峰在车底足足走了28分钟,头一直没有低下。走出沟槽,记者问陈臻峰脖子酸不酸,他说,一直这样工作,习惯了。 随后,陈臻峰登上车头的司机室,开始检测车上的各种控制设备——电气屏柜、空调、雨刷、开关门、广播、制动装置……记者数了一下,仅各种按钮就有53个,检查完后,陈臻峰用对讲机告诉正在列车另一头的刘辉,请他接着测试另一个司机室的设备。“两个司机室不能同时操控,必须检查完一个之后再检查另一个。”陈臻峰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