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福建脱贫攻坚报告:砥砺奋进又一春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吴毓健 郑璜 方炜杭 | 时间:2017-02-20

汇聚合力,迎难啃下“硬骨头”

2016年中秋节,当年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22户畲族村民又一次住进了新房。

20年前,作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的农户,他们住上新家。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原来的两层楼已十分拥挤。在镇党委、村两委的协调帮助下,村民们在原址上重建新房,新村建设将带动旅游业发展。

“一楼是店面,二楼是大厅、厨房,三楼是卧室,四楼是阳台,门前是长街,屋后是公园,环境都快赶上城关了。”村民李先如兴奋地带人参观他的新居。

住上新房,梦想成真,更让云霄县火田镇园峰村65岁的失独老人何镇琛感慨不已。

“老房子在山上,台风时总担心房子滑坡倒塌。”鸡年春节前,何老汉在各级帮扶下免费住进了新房。这得益于云霄在造福工程的基础上,又启动的安居工程。截至目前,这个县累计投入636万元,全县104户农村贫困无房户已全部完成新建房屋或购房。

尽管已经走过二十余年历程,福建实施造福工程力度不减,常抓常新。如今,它早已超越“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范畴,搬迁对象不断拓展,惠及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因遭受自然灾害房屋倒塌和损毁农户、居住在江河源头和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区需搬迁农户等;补助标准不断提高,2016年开始,国家贫困人口搬迁每人补助不低于2.5万元,省定贫困人口每人补助不低于1万元。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2016年底,全省造福工程扶贫搬迁累计搬迁改造157万多人,整体搬迁7000多个自然村。搬迁群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成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合力。

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旅游扶贫……扶贫开发“巨能量”不断汇聚,贫困地区群众踏踏实实走上脱贫之路:

从产业项目中获得的收益多了——

省里每年安排3亿元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种养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增收脱贫项目。

工作好找了,工资也高了——

实施贫困户“就业创业证”制度,开展“雨露计划”培训,每年培训4万人次,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鼓励科技人员面对面指导,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发展1个以上增收项目。

到银行贷款比以前容易了——

省财政支持贫困人口千户以上的60个县(市、区)全面建立小额扶贫信贷风险担保金,各级财政共为县(市、区)担保基金注入6.68亿元,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3万-5万元无抵押生产性贷款。

看病上学负担轻了——

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实行特殊门诊救助、住院救助等救助方式;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学生享有资助全覆盖;省定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每年提高350元,无法通过开发性扶贫措施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给予兜底保障……

扶贫攻坚,既举全省之力,又凝聚干群之心。

10多年来,省、市、县三级累计选派的1.6万名优秀年轻干部,奔赴全省最贫困的乡村。

省委组织部派驻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守福,抓住茶叶和乡村旅游两个主产业,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推动互联网思维在乡村传播实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这里打造的扶贫定制品牌“下乡的味道”,开启消费扶贫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全流程可监控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带动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达20多万元。

“把贫困村的事当成家事办,把贫困群众当作亲人对待,带着感情扶贫,画好‘村情图’,记好‘民情账’,把一件一件事情做实做细做好……”省检察院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洪山动情地说。他两度驻村,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屏南县岭下乡开源村在他的带领下面貌焕然一新。

梦想,总是在力量的汇聚中照进现实,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