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江鹏 文/图) 阅读提示 她3岁时母亲病逝,4岁时随父亲四处流浪捡破烂为生;她只进过一年学堂,13岁时就外出打工谋生……她小小年纪便尝遍辛酸苦辣。然而她没有屈服,反而在逆境中磨炼出百折不挠、坚强乐观的意志。如今,她开了一家小吃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她就是长汀县涂坊镇红坊村脱贫致富的“名人”涂才莲。 由于涂才莲做客家风味小吃的手艺好,加上待客热情、价格公道,她开办的小吃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图为涂才莲正在厨房里忙碌。 3月9日晨曦微露,涂才莲夫妇已经在自家的小店里忙活起来。再有半小时,店里的第一拨客人就要来了。一想到这些,涂才莲手上的动作更快了,往磨浆机里喂满浸泡好的大米,赶紧把一捆腐竹浸泡到清水里,转身又清洗起水池里堆得满满的蔬菜。她的丈夫则开始切胡萝卜丝、香菜末、葱花、蒜苗…… “现在生活好过多了,就在一年前,我们一家人都没敢想过,能把日子过得像这个样子。”涂才莲与贫困抗争了20多年,已近而立之年却始终难摆脱一个“穷”字,直到去年3月,在镇村和相关部门帮扶下,她通过艰苦创业终于走上脱贫致富路,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童年不幸 坚强面对 1989年,涂才莲出生在长汀县涂坊镇红坊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3岁时就没了母亲,4岁便跟着父亲捡破烂为生。 “我和父亲住过桥洞,住过别人家的牛棚。夏天蚊叮虫咬满身是包,冬天冻得手脚长冻疮。”回忆童年,涂才莲的双手禁不住握成了拳头。她说,打记事起,很少见过父亲的笑容,在一次拾荒的路上捡回妹妹(一个因病遭遗弃的婴儿)之后,因为家里多了个孩子,父亲的话才多了起来,偶尔也有了笑容。妹妹没吃的,父亲就向邻居讨米汤喂养;妹妹的哮喘经常发作,父亲就到山上采各种草药煮水给她喝。 1997年刚过完春节,父亲东挪西借,把涂才莲送进村里的小学。“校长看我父亲不容易,没多说什么就收下了我,直接插班读一年级下学期。”涂才莲说,她学习非常努力,虽然跳过了上学期的课程,但半年下来她的成绩仍进入班级前三名。“暑期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只用10天就做完了。然后,我一边帮父亲带妹妹,一边给妹妹念课本。那时候,我天天盼着开学,每天课本都舍不得离手。” 终于盼到开学,涂才莲却没能回到学校,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了。看着父亲躲闪的眼神,懂事的她对父亲说:“我多捡些破烂,换了钱再上学。”“那时候,我们每天都能见到才莲一手牵着妹妹,一手拖着个编织袋,见到废纸张、破布头、塑料瓶、锈铁钉,两个小女孩就像见到宝贝。”老邻居陈阿婆说。 就这样,涂才莲和妹妹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每天早出晚归为自己挣学费。1998年春节后,她又回到心爱的校园,插班读二年级下学期。可是当年9月,由于父亲身体每况愈下,妹妹要治病,涂才莲不得不再次辍学。 2001年,涂才莲13岁。过完年,她便随同村的几个大哥大姐到广东东莞打工。因为年纪小,很多工厂都不肯收,最后她来到一家专卖广东肠粉的小店应聘。她谎称自己16岁了,老板要她出示身份证,她哭着请求老板能留下她,老板心软了。“店里包吃住,每月100元工资,除了买生活必需品,还能往家里寄70多元。每月寄钱后,我都会激动好几天,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养家了。”涂才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