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精神”的传扬是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江河永随乾坤转,流过岁月与沧桑。”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63年2月15日,龙海万人堵江截流成功。榜山公社舍己为人,主动承受千亩良田被淹没的损失,提高水位让九龙江甘泉滚滚流入后山5个公社6万多亩旱地,确保春耕春播,夺得粮食丰收,谱写了一曲响彻云天、震撼大地的“龙江风格”赞歌。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作为媒体人,这是我们录访的主题。 今年3月,在龙海市委、市政府举办的“龙江精神”研讨会上,多年研究“龙江精神”的杨志明提出:“龙江精神”的传扬是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 杨志明告诉记者,他的依据是《榜山风格剪报集》和《榜山风格影集》。这两本珍贵的资料集由当年龙海县委秘书室助理秘书郑厚根,于1963年在县委书记刘秉仁的支持下整理编辑而成,现存于龙海市档案局。其中,《榜山风格剪报集》首页的第一份剪报就是当时《福建日报》记者江福全于1960年3月13日在《福建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榜山社旱天让水支援邻社》,文章配有一篇短评《可贵的风格》。这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见证了“榜山风格”的提出过程。 江福全的《榜山社旱天让水支援邻社》首次提出“榜山风格”,为1963年“榜山风格”(“龙江风格”)的再次提出和出名起到了铺垫作用。江福全1960年所报道的让水事件是1963年龙海县龙江颂故事发生的前奏和预演。后来1963年4月7日《漳州报》记者陈文和在《漳州报》报道提出“榜山风格”,4月23日《福建日报》在社论中赞扬“榜山风格”。这些报道揭示的“榜山风格”内涵与外延都与江福全三年前的报道完全一致。《福建日报》社论《高尚的风格》中甚至直接引用了江福全报道的标题“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作为“榜山风格”的精神实质。 《榜山社旱天让水支援邻社》所报道的首次堵江让水事件,也为1963年龙海再次堵江引水提供了直接的启发和示范作用。1963年1月,山后大队在龙溪专区群英会夺得水稻高产红旗。春节前夕,为了抗旱夺取千斤县,县委书记刘秉仁来到山后大队,党支部书记杨金海向他建议:“采用1960年的经验再堵九龙江,让榜山水流过来,不仅可以解决干旱问题,而且上游淡水还可以促进旱区水稻高产丰收。”因为榜山公社群众有1960年发扬风格让水的经历,所以群众心中有底,便于做通工作。发动抽调劳力堵江,因为有1960年的经验也容易组织。因此后来县委下定了堵江决心,完成了九龙江堵江抗旱的伟大壮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