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探寻千年古县的文保之路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庄严 | 时间:2017-04-07

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霞浦博物馆馆长吴春明说:“霞浦历史底蕴深厚,县域内有多个新石器时代遗迹,西晋时的温麻县就设在霞浦,加上海上交通便利,唐宋时期海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这使得霞浦民间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但早年人们对于文物缺乏保护意识,一些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被低价变卖,甚至被破坏。”

几年前,吴春明了解到长春镇大京村一村民家中有个清代官窑瓷瓶,便多方打听来到他家。不料,这瓷瓶已被村民以200元左右的低价出售给了文物贩子。在吴春明的记忆中,这样的遗憾事为数不少。

这些年来,不仅文物遭到变卖和盗窃,不科学、破坏性的建设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影响。在新农村建设中,曾有文化古村将数百年历史的石板路改造为水泥路,将古民居推倒重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令人欣慰的是,在霞浦博物馆和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民间古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已经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从2015年起,霞浦县在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和修缮上每年投入300万元,并加强了文物保护宣传。在此推动下,农村百姓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吴春明举了个崇儒乡樟坑村畲家大厝的例子。“早些年,我们博物馆方面找到村里,希望将畲家大厝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但村里怕麻烦拒绝了。后来村民文保意识逐渐提高,2015年村里自发募集资金,在我们的指导下,主动对大厝进行保护性修缮。”

但民间文物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霞浦有识之士希望,当地党委政府能将文物保护纳入重要工作范畴,也期待有更多的专业人员和热心人加入到民间文物保护的队伍中。

保护与开发的探索

在霞浦,一些历史古村开始探索如何进行更有效、合理的文物保护。溪南镇半月里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该村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走出独具特色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新路子。

半月里村,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纯畲族村落,至今保留着独特的畲族古建筑风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丰富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去村民不懂得保护古村,一些人拆掉古民居建新房,为此毁掉了5座古民居。”半月里村畲族文化博物馆馆长雷其松心疼地说道,上世纪90年代,有人来到村里,买走了上百件村民家祖传的老物件,有的一件只卖八九元钱,很是可惜。

老物件越来越少,村民们逐渐意识到这样处置祖先的宝贵遗产极为不智。由此,村里一方面广泛宣传畲族文化,加强村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充分挖掘和保护该村历史遗迹、文化遗存、传统民俗。完成了入村古官道、村口广场整修、文物保护馆的修建和部分古建筑物的仿古修复,并对16座古民居危房进行抢修。

半月里村80多户300多名村民集体入股,成立半月里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大部分利润用于该村畲族文物和文化的保护,另一部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提高村民收入。

近两年,半月里民俗文化公司还与旅行社签约,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游客开展半月里村一日游。举办民俗表演、篝火晚会等具有畲族特色的活动,让游客体验畲民的日常生活。

半月里知名度不断提升,不少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掀起了一波古村旅游热。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如今的半月里村,村民们早已不需要再以低价出售文物换取微薄的收入,而是实打实地享受着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带来的可观“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