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车:“牛总”迎来致富的春天 东南网4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杨远帆 吴涧 陈敏琦 文/图) 陈光车在照顾水牛。 4月16日,古田县鹤塘镇仙山岗山脚河边,一群水牛或在啃食青草,或卧在泥地休憩,“牛倌”陈光车正在细心地为头牛“大灰”梳洗。 “‘大灰’是我们家任劳任怨的‘劳模’,我没空的时候,全靠它领着牛群觅食。”仿佛是听懂了老陈的话,“大灰”抬起硕大的脑袋,在主人的肩上蹭了又蹭,逗得陈光车哈哈大笑。 今年49岁的陈光车是仙山村农民,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以及驻村干部的帮扶下,一年到头跟在牛屁股后转悠的他,不知不觉间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牛能手和脱贫示范户,村里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牛总”。他不仅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建起了两层楼房。 命运多舛—— 被压弯腰的“铁汉子” 仙山村位于鹤塘镇西部,距镇中心3公里,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尤其是民风淳朴,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以往村民们一提起陈光车,总是摇头感叹他们一家命运多舛。陈光车刚出生一年多,母亲患病去世;多年来,他与年老体弱的父亲陈开院相依为命,二人栖身在简陋的祖屋里。数年前,年已八旬的老父亲又患上眼疾,因没钱治疗,一只眼睛失明。贫困的家境吓跑了一个又一个姑娘,陈光车至今未婚。每天他不仅要起早贪黑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更要外出打些零工贴补家用,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弯了这个壮实汉子的腰。 陈光车念了一年多小学就辍学了,回到家里给别人家放起了牛,从此便与牛结了缘。陈光车说,他拿起牛鞭的第一天,父亲告诫他“人勤不一定能挣大钱,但懒惰一定会挨饿”。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然而,给别人放牛一直摆脱不了穷困。“到了年底,算算挣到的钱,除去开支,所剩无几。”紧巴巴的日子让陈光车感到心酸,总想着趁年轻闯出一条路。 1995年,经人推荐,陈光车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转行养起了当地特有的白羽半番鸭。“半路出家”谈何容易,由于技术和销路等方面的原因,陈光车的养鸭之路一直磕磕绊绊,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养鸭最难过的关就是病害防治。陈光车至今记得,那是2005年,已经养鸭十年的他可以算是一把好手了,可还是百密一疏,鸭群遭遇瘟疫侵袭。心急如焚的他连夜从镇里的畜牧站买来疫苗,200多只鸭子总算救回了几十只。刨去年初进鸭苗的近千元钱不说,还欠了1000多元的饲料赊账。 2015年2月,陈光车一家被古田县确定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