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建筑规模最大的安置社区——罗屿新城安置区 给力民生 打造宜居新港城 项目建设欣欣向荣,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保障也更给力。在湄洲湾北岸开发区罗屿岛,港口廊道、转运站、防风抑尘网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这个昔日的小渔村正蜕变成莆田港口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域和东南沿海迄今在建的最大铁矿石散货码头。与此同时,因为罗屿岛开发而需搬迁的群众,即将迎来一座崭新的家园。 “罗屿新城安置区是全市最大的安置区、北岸开发区最大的民生工程,总投资约13亿多元,其中安置区占地377亩,总开发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介绍说,罗屿新城除了建设高品质安置房,还建设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物业管理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和商场,可实现“管网布设、电力设备、通信设施、治安监控”全覆盖,将成为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宜居新城。 民生发展,扶贫为先。去年5月,莆田出台政策将公交车驾驶员培训聘用纳入市级精准扶贫篮子,贫困对象在申请通过后,不仅能免费培训驾驶公交车,每天还有40元的补贴。目前,首批学员中已有4名顺利领到驾驶证。来自涵江区庄边镇萍湖村的21岁小伙陈欣就是其中之一。陈欣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开始打工养家,却接连遭遇挫折。去年得知有这样的精准扶贫政策后,当即报名参加培训。“不仅1.8万元培训费全免,拿证后立即签约市公交集团,成为公交车驾驶员后每月收入有6000多元。”陈欣高兴地说。 扶贫攻坚,除解决就业之外,莆田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动员遍布全国各地的莆商回乡结对帮扶。去年4月,在“精准扶贫——莆商在行动”启动仪式上,93家企业(商会)与88个贫困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结对帮扶,莆商将优先向贫困地区安排一些产业发展项目,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从仙游龙华镇金溪村走出去的黄多福,把带动产业发展当作帮扶的重点。一方面,对村里近100亩有机茶园进行整合改造,升级后的茶园将从单一生产铁观音转变为可同时产出乌龙茶、红茶等;另一方面,实施技能培训,自今年起连续3年为贫困户举办茶园管理、茶叶制作和茶艺表演等技能培训,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项目发展,环保也是重要的考量。莆田重视生态保护,在招商引资中选择无污染的项目。同时,对产生污染的机砖厂和传统砖瓦窑等五大行业进行整治,对小流域、畜禽养殖以及环保基础建设进行整治,已初步取得成效,日前全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现场会在莆田举行。环保措施扎实有效,莆田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与山清水秀的和谐协调。 共建美丽乡村,也是着力推进的民生项目。莆田市政府于去年10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提出“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四美”要求,以及“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五项重点任务。目前,这一行动成效明显,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文明程度。 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是受益较明显的一个村。走进东大村,只见进村的道路全面硬化,水泥路面平整干净,沿村里的蒜溪滨水绿道一路行至东源桥头,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蒜溪公园内,有不少游客正在划船戏水。村里那些极具南洋风情的华侨古民居,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支书康宗龙告诉记者,该村以前垃圾成堆、蚊蝇丛生,因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如今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干净村、旅游村,游人如织,也带动了村民致富。 走进华亭镇涧口村,郁郁葱葱的大山怀抱中,可见一排排新房整齐排列。从被称为“涧口角”的偏僻山村,到如今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明星村”,涧口村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看城乡巨变,赏新村美景。西天尾镇后黄社区、白沙镇坪盘村、华亭镇园头村、常太镇马院村、埭头镇石城村、白塘镇洋尾村……村村都有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