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溪头村:从农药瓶开始 向有害垃圾宣战

来源:东南网 | 作者:陈旻 | 时间:2017-06-01

“农村社区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项目落地近两年来,位于赛江上游的周宁溪头村,逐步培养村民垃圾分类的习惯,要把土壤、水源保护好

村民送来的农药瓶,许多是有毒性的。

东南网6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文/图)

山上的农药瓶消失了

走进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溪头村,这个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格外安静,正值农忙时节,村里留下的劳动力都去了茶山、水田。村口的小卖店还保留着上世纪供销社的样子,门口却摆着几个分类垃圾桶,里面分别放置易拉罐、塑料瓶和厨余垃圾等。

位于村子中心的垃圾回收站里,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皮等垃圾分类堆放着,等待着废品收购商过一阵子来时统统运走。

村子路边有一排大垃圾桶,大字写着温馨提示:“亲,农药瓶和废旧电池回收可兑奖哦!”而回收这些有害废弃物,才是溪头垃圾分类的“重头戏”。

保洁员陈孙寿的家旁边有个小棚子,里面除了纸皮、塑料瓶、地膜等,还有上千个码得整整齐齐的农药瓶子。原先村民用完农药后,就把空瓶子随手抛弃,现在他们已习惯把空农药瓶送到陈孙寿这里,用以兑换日用品。

2015年6月26日,溪头村全新的农村垃圾回收处理站开始了全天服务,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农村社区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项目,正式落地溪头村。

“近两年来,共有1048个空农药瓶送到我这里。”陈孙寿翻出农药瓶回收清单,说,“4个农药瓶可以换1块肥皂或是牙膏,村民一共换了157块肥皂、105个牙膏。”

除了陈孙寿的登记本,参与垃圾分类的村民,以户为单位持有一张“绿色银行卡”,记录着各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分。积分统一纳入由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开发的农村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系统。

“干电池、农药瓶等有害垃圾,地膜等塑料垃圾,灯泡等电子废弃物都换算成不同的积分,村民分类好交到垃圾回收处理站,刷一下‘绿色银行卡’,就能得到相应的积分,用于兑换日用品。在系统后台可以查阅、管理积分。”溪头村妇女主任陈平是村垃圾分类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她说,目前已有48户参与垃圾分类,整体积分达到2575分。

“以前,山上、田间地头有很多农药瓶。积分兑换开始实行后,这些丢弃的农药瓶都被捡走了。”陈孙寿说,“现在山上、田间基本看不到农药瓶了。旧的被捡光了,新用完的也很少人再随便扔,被直接带到处理站来。”

村口的宣传栏

因地制宜建立绿色观念

农村社区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项目在溪头村的工作方法,其实是经过了一番调整的。

“最初与城市小区的试点一样,采取干湿垃圾分类的做法。”溪头村支部书记陈新锥介绍说,但实际上村里许多人家都养鸡养鸭,厨余垃圾大多可以自家消化掉。

于是,省环保志愿者协会专家来到溪头村所在的七步镇召开座谈会,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

“我们一直在寻找农村垃圾分类的突破口,座谈会的结果跟我们多年的工作经验相符。”周宁县环保局副局长阮承朝,同时也是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周宁分会的会长,他说,村民反映,乱扔的农药瓶越来越多了,有时候赤脚干农活会被碎玻璃割伤,农药还有毒,对人体、对土地都不好。他们在调查中也发现,随意抛弃有害垃圾在农村比较普遍,对土壤、作物都有伤害,而且有些会残留十年以上。

“我们村边就是赛江上游。要把土壤、水源保护好,把村周围的生态环境搞好,才能生产出生态好茶,搞生态农业观光,村民才有发展。农药瓶、电池这些有害垃圾,和地膜、塑料瓶这些难降解的垃圾,都不应该再扔在土地里。”陈新锥和环保协会形成了共识,从农药瓶开始,向有害垃圾宣战,逐步养成村民垃圾分类的习惯。

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溪头村开始召开各种大小座谈会,开展有害垃圾单独收集的宣传。在村子主要路口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栏、垃圾回收处理站,在村部设立垃圾分类办公室。给保洁员补贴,让他担任垃圾分类管理员。村干部、垃圾分类管理员和环保志愿者挨家挨户分发垃圾袋,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并通过“绿色积分”兑换日常用品。

截至目前,除了农药瓶,垃圾处理站还收到了废旧电池32个、汞灯管6条、废旧塑料地膜34公斤、玻璃碎片68公斤、废旧纸质129公斤、破旧衣服69公斤、易拉罐450个、矿泉水瓶723个。

“回收有害垃圾对现在、对将来都是好事,不能只靠积分兑换维持。”陈新锥说,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反复地入户宣传,让村民知晓,农药瓶乱扔,就把周边的这一小片土地给废了,种不出好作物,还会害了下一代。其他的垃圾也不要乱扔,慢慢建立‘垃圾变成资源’的理念。村边的河水清了,茶山美了,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久而久之,大家会主动保护环境。”

“农村要发展满足当地需求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郑棣健认为,目前许多地方在探索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周宁的垃圾分类样本可成为一种借鉴。

部分有害垃圾目前保存在村里的垃圾回收站。

采访手记>>>

垃圾无害化

需更多支持

“农村社区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项目能够在溪头村落地,是因为有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周宁分会的牵线,也因为村干部有环保意识、有办事的意愿,还有早期的资金支持。”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郑棣健说,在农村,若没有资金、政策的支持,垃圾分类推广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法规的强制与财政的支持已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必不可少——采访中,周宁县环保局副局长阮承朝也说出了“不敢”大面积推广溪头经验的原因:首先,经费难以为继。垃圾分类管理员的补贴已经从每月500元降到300元,而且由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周宁分会解决一部分,找政府要了一部分,但总不是长久之计。其次,如果进一步推广项目,垃圾的储存间、管理人员都要增加,目前不好解决。此外,有害垃圾的去向也是个问题。目前省里只有福州、厦门、南平有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就近的只有福鼎市的有害废弃物处置中心,但还在建设中。目前溪头村收上来的有害垃圾,只好先堆在村中。

除了垃圾无害化,垃圾减量化也不应被忽略。单就农药瓶这一污染源,政府进一步从生产、流通、补贴、服务队伍、宣传等多方面推广低毒或微生物农药,才是保护环境与人民健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