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里有人有事有珍宝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树红霞 | 时间:2017-06-13

乡村藏宝人邱宏康给观众介绍他收藏的图书。本报记者 树红霞 摄

东南网6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文/图)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省图书馆举办“晒出你家珍宝”集市活动。不过,这里的珍宝不是古玩、老家具、字画、玉石、工艺品等价值昂贵的宝物,而是普通百姓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故纸类珍品。从古籍图书到线装旧书,从家用账本到亲朋信札,从连环画到电影海报,从有纪念价值的老报纸、老期刊到老戏单、月历牌,琳琅满目的珍宝让观众大开眼界。

“晒出你家珍宝”系列活动从上月底开始启动,上百名个体藏宝人在网上晒出自己的珍宝,主办方从中挑选了9名持宝人现场与观众分享珍宝背后的故事,并请专家现场点评。

小小连环画寄托爱国情

《一本小字典》《深山擒敌》《接班人》……一本本红色题材连环画吸引了许多小观众驻足观看,这些连环画是藏家李心的珍宝。

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那些“小人书”给人们带去很多的乐趣,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李心告诉记者,在“小人书”上,他第一次看到军舰、企鹅、斑马和外国建筑。“小人书”是那个时代的孩子们了解历史、了解世界的窗口。

“当年小学门口都有出租‘小人书’的摊子,花一分钱可以看一本,再后来涨到两分钱、五分钱。”李心说,他曾是小摊的常客。

在收藏的连环画里,李心向观众力推《英雄小八路》。他告诉记者,《英雄小八路》是发生在福建的真实故事,1958年解放军炮击金门,厦门一群小学生在前沿阵地帮助追捕特务、抢修电话线。

李心收齐了《英雄小八路》三个版本,其中最早一个版本是195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些都是根据真实场景绘画出来的。你看,人物所穿的军装、在沙滩上赤着脚,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李心指着连环画里的人物说。

为什么李心对《英雄小八路》如此青睐?谈起其中的故事,他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眶发红。

原来李心的父亲就是一名军人,参加过抗击金门的战斗。在他五六岁时,父亲就买了一本《英雄小八路》送给他。当时,李心还不识字,只能看图画,看到小英雄趴下来修电话,还以为他们牺牲了,难过了许久。上了小学,李心从媒体上得知英雄小八路还活着,还在厦门,他无比激动,那本《英雄小八路》也被其视为珍宝一直珍藏到现在。

从那时起,收藏“小人书”就成了李心的一个爱好。如今,他家里收藏了1万多个品种、2万多本“小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