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杨兆震是带来的福州景区老门票,吸引一对母女驻足观看。本报记者 树红霞 摄 争做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81岁的杨兆震是当天最年长的持宝人,他带来了福州景区老门票,这些门票都是他自己去景区时留下的。“现在福州人进公园大都不要门票了,我这门票成了稀罕物。玩收藏,就要做一个有心人。”杨兆震兴奋地说。 来自连江县马鼻镇文峰村68岁的持宝人邱宏康,虽算不上是收藏大家,可他对图书的喜爱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目前拥有藏书上万册。从《中国社会史教程》(1941年版)到《简明中国通史》(1949年版),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1946年版)……这些并不多见的图书,竟出自一位乡村藏宝人之手,让人由衷敬佩。 鲍国忠是福州一位老报人,他玩收藏,从自己熟悉的报纸做起。他相继创办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闽风集萃馆、永泰庄寨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是福建省私人博物馆第一人。当日,他拿出清末到民国的福建老报纸,其中包括清末的《福建新闻》、民国初的《左海日报》、黄乃裳办的《伸报》等。 各式各样的故纸类藏品让观众大呼过瘾,也激发了现场观众的收藏热情。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邓颖春建议,要想介入收藏,不妨多去博物馆参观,多看真品,然后再到市场上多比较;多看博物馆出版的权威书籍,了解各类藏品的时代特征和背景。 据介绍,本次活动中的一些珍宝将由省图工作人员编辑后,放在省图网站上开展长期的线上图片展。 “我们之所以让持宝人与市民面对面交流,目的就是让大家感觉到‘人人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员,处处是和谐精神家园的风景线’。”省图书馆馆长郑智明呼吁收藏者,既做珍品的守护者,也做文明的传递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