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鼓浪屿申遗之魂:世界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林泽贵 林世雄 | 时间:2017-07-11

  杨家园

东南网7月1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 林世雄)

历史会铭记这一天——公元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古城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遗九年的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这一刻,被誉为“女王皇冠上的宝石”的这座东方小岛,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小岛为何能成为世界遗产?

东西方多元文化在这里的碰撞与融合是鼓浪屿作为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鼓浪屿文化遗产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ii”和“标准iV”,满足遗产保护真实性、完整性要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共享遗产的经典之作,“她见证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共同发展的历史”。

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鉴

一座小岛,一段历史,一种机缘。

在鸦片战争之前,鼓浪屿基本上是一个海岛聚落。鼓浪屿岛最早的记载在宋代(10世纪),被称为“圆沙洲”或“圆洲仔”。此后,它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阶段,以闽南文化为主的本土传统文化在岛上形成文化积淀。16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后,大航海时代来临,由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经营的郑氏海商集团以鼓浪屿、厦门、金门为基地,通过海上贸易,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地区及日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鼓浪屿成为西方人居留地,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或领事机构。许多商行开始集结,德记、和记、怡记以及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等洋行将商贸辐射到闽南及更广阔的地区。

1902年1月,《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签订,次年生效,鼓浪屿成为公共地界。随后,清政府批准授权设立工部局和会审公堂,管理公共地界行政、司法事务。鼓浪屿被植入西方“公共”概念,多国“岛民”共同制定社区律例,共建了“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华洋共管、高度自治的社区治理路子,由此也开启了鼓浪屿的多元文化交融阶段。

20世纪初,大批闽籍华侨精英返乡,鼓浪屿成为他们首选的定居地。他们大兴土木,创立公司,发展商贸,开发房地产,加速了岛内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多元文化的磨合与成熟。历经本土文化的沉淀、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共同家园”。居民、华侨和洋人和谐相处,安居乐业,体现了这一时期人居理念和独特示范,也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并非排斥或者征服,而是彼此尊重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

崭新的社区气质随之逐步形成。疏通死水,消蚊灭蝇,打扫道路,清除垃圾,冲洗排水道,隔离传染病者,建设公厕和垃圾箱,良好卫生习惯在鼓浪屿形成风潮。在共同营造了一个整洁、安静、有序的城区环境的同时,居住在岛上的人们也变得温文尔雅。

这个面积仅相当于大约三个故宫的弹丸小岛,先后创造了150个“中国之最”:第一个引进摄影术、第一个引进足球、创办第一座女学堂、第一座幼儿园等。“鼓浪屿见证了晚清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是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互鉴的典范,是闽南本土居民、外来多国侨民和华侨群体共同营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鼓浪屿的申遗陈述如是说。

在鼓浪屿申遗顾问、厦门市文化局原局长彭一万看来,这个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人的小岛,至少荟萃了四种文化,除了大家熟知的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外,还有生态文化。通过鼓浪屿上的华侨植物引种园,世界各地适合热带、亚热带种植的植物被引入,才使得鼓浪屿乃至厦门成为海上花园。他表示,鼓浪屿作为近现代中西多元文化荟萃、汇聚的微型城区,“在中国独一无二,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