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争先 击水中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改革篇

来源:福建日报 | 作者: | 时间:2017-07-17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背景】新世纪之初,福建人民的餐桌和全国人民一样面临着新困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改善,食品供给虽无数量之忧,但存安全之虞。一些水源和耕地受到污染;一些农副产品中有害残留物超标严重;畜禽养殖和食品加工过程中一些企业使用过多抗生素或违禁使用添加剂、激素等,食品中有害残留物增加;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的设备落后,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食品后续污染问题日益突出……2001年,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亲力亲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全程监管体系,守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2017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时间回到16年前,习近平正是在福建打响全国治理餐桌污染的第一战。“人民关心的事情就是我们关心的事情,人民群众不放心的事情、不满意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过失所在!”2001年,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谈及这项工作时的一席话,至今听来,仍掷地有声。

“现在再来回想十多年前习近平倡导并推动的这场‘民生战役’,依然能看出他的改革魄力、首创精神和为民情怀。”钟安平说。

钟安平,2013年退休的原省经贸委副主任、省食安办主任,这场战役的见证者与亲历者。

“瘦肉精是当时老百姓餐桌上的‘公敌’。2000年5月,福州组织了一次抽检,结果令人咋舌——定点屠宰场的瘦肉精检出率高达76%。”钟安平说。显然,这就是习近平口中人民群众“不放心、不满意”之事。餐桌污染,不能不治。

“餐桌污染问题若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就意味着失职。” 习近平说。

2001年2月,新华社接连刊发两条反映省外餐桌污染的报道。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阅后立即作出批示:“餐桌污染是一个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关系我省农产品能否扩大国内外市场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此前不久,省政协委员金铁平在省两会期间提交的“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检查和监督”的提案,已得到了习近平的高度重视。“当时他也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主管部门尽快拿出整改措施,使政协提案的建议落到实处。”

省长的接连两次批示,在全省吹响了治理餐桌污染这场战役的号角。

“为何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习近平曾在会上这样问大家。他认为,问题就出在体制机制上。”钟安平回忆说。

在批示中,习近平着力于治理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他强调:“农业生产要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远离各种饲料药物添加剂,努力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是无公害、无污染的产品;环保部门要强化环境保护措施,防止工业‘三废’对农产品生产造成污染;卫生监督和工商管理部门要把好市场的入口关,加强对进入市场农产品的检验,坚决防止被污染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对已进入市场的被污染农产品,要依法对销售者进行惩处;环保和卫生检验部门尽快建立科学的检验标准,完善检验技术。”

“在当时,对餐桌污染明确提出综合治理的路径和机制,非常不容易。”据钟安平回忆,当年,在各有关部门上报的治理方案中,习近平最终肯定并拍板了原省经贸委起草的方案。“原因就在于,我们所报的治理举措更全面周详,更系统有力。”

根据方案,省政府建立起由23个部门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自2005年起又改设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在这场“舌尖上的安全”守卫战中,打破部门藩篱,统筹推进,逐步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各部门开始真正地形成合力。

一头猪从“八个部门管不住”到管出安全、管出放心,是凸显综合协调机制作用的最好例证。

2001年8月,习近平曾在福建电视台演播中心接受央视记者的“面对面”采访。“采访中,他介绍说,我省已经率先建立定点屠宰、销售一条龙信息网络平台。这样,每天定点杀了多少猪,市场上又在卖多少猪,有多少是私宰的,第一时间就能得出结果。”钟安平回忆道,在那次采访中,面对记者各类提问,习近平的改革思路十分清晰坚定。

“记者问省长,民间有一种让猪爬坡的土方法分辨有没有瘦肉精。吃了瘦肉精的猪,45度的坡准过不了,这种方法可不可行?省长认为,这种方法并不准。”对这一幕,钟安平印象深刻。

当时,习近平笑着回答:“现在我们引进外国的检测设备,一台设备20多万元,检测可以通过尿样检出阳性,这就可以马上判断。如果没有这个设备,凭着刚才讲的那种方法去测验,就有一个精确度的问题。”他介绍说,福建正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对瘦肉精尿样检测需要的设备、试剂等经费的财政投资。对蔬菜农残,福建的农业科研部门自行研制出一种速检仪器,已在全省推广。

“这说明治理餐桌污染,他重视依靠专业技术手段,要求政府部门包括科研单位都来出把力。”钟安平说。

重拳治“污”,效果可谓立竿见影。2001年当年,全省生猪产销环节的瘦肉精检出率就下降到8%以下,次年又降到1%以下。此后,各级政府各部门对治理餐桌污染依旧没有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十多年来,我省食品安全工作形势不断趋向好转,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在习近平的支持下,我省每年都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还多次与福建的同志谈话,强调要继续抓好治理餐桌污染工作。”钟安平说。

将人民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是习近平秉持的原则。

“群众的衣食住行、开门七件事,始终是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1991年初,习近平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刚满7个月时说。

时任福州市委副书记赵守箴回忆说:“习近平抓改革,始终坚持一个主导思想,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多次强调,要抓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社会反映最强烈的事情,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

“‘福州的路,这边起火,可烤焦对面老伯的花白胡’,老百姓如此形象地描述福州旧城道路的狭窄。对这么一座城建欠账太多的城市而言,仅靠国家投入的资金改造旧城,显然只是杯水车薪。”赵守箴回忆说,习近平一上任,就深入到茶亭街改造工地、晋安河边、荒芜的尤溪洲等逐一调研,他对旧城改造有了清晰思路,“那就是要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同旧城改造有机地结合,采取群众集资、吸收外资和国家投资一起上的办法。由此,福州旧城改造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由原来的见缝插针式零星改造,发展为连线成片改造。”

在福州期间,习近平还推动出台《城区内河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用制度创新还市民清新内河;主导福州温泉资源保护,将温泉的有序开发纳入法制轨道;针对福州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条保块管、强化依法治市的措施……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举措,让福州的城市建设翻开了崭新篇章,让市民真正感受到了身在福州之“福”。

改革争先,犹如中流击水,不进则退。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在思想、胆识、情怀等诸多方面给福建干部群众留下深刻印象,并转化成为不懈推进改革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动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到深水区,需要啃下硬骨头。福建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勇于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倒逼改革,一往无前,才能早日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新福建”蓝图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