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变求新求富 福建老区村续写不老传奇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王永刚 李琛 | 时间:2017-10-17

漳州市高寨村航拍图。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蜜柚种植与观光产业,百姓收入有了极大的改善,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房(资料图)。(新华网刘默涵摄)

守护绿色: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

8435个老区村(居)几乎覆盖了福建的山地。

俗话说,“靠山吃山”,如何护住这青山绿水,又要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这个命题摆在了老区建设者们的面前。

三明市沙县林业资源丰富,是南方重点林业县。仅革命老区村白溪口村,就拥有林地面积19787亩。

2014年年底,沙县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名单。在这次林权改革中,白溪口村成立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全村除自留山、生态公益林之外的所有林地委托合作社经营,收益按村集体30%、全体村民70%的比例分红。

林权改革,激活了农村新经济组织的活力。林权改革之后的白溪口村,涌现出了“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金楠种植专业合作社、沁园家庭林场、新林种苗花卉公司等一批新型林业经济组织。其间,白溪口村还探索“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金楠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精准扶贫创业基地,每户贫困户每年可收入7000余元。

去年,白溪口村林农人均年纯收入1.36万元,较5年前提高73%。

当地村民说,“我们吃了山,留了树”。

“林下经济”成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绿色乡村游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的新时尚,也是老区人民新的“钱袋子”。

莆田市城厢区岭下村坐落在市区饮用水源地东圳水库边。近几年水源地保护,村里本来就不多的耕地又被征走600亩,还有42户200多人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子迁移出去。

之前村民靠畜禽养殖和种植水果过日子,耕地被征走了不少、畜禽养殖场关闭了。村民要致富咋办?

村里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决定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游。

岭下村背靠一座山,共有5条大大小小的溪流进东圳水库,尤其是美岭溪沿途自然条件不错。在市区镇三级多部门的支持下,村里有效整合了水利、财政等多部门资金,前后筹措3600万元,沿美岭溪修建了一条两公里的登山道、占地10余亩的村民公园、停车场,完成民居立面改造、村内道路修整等。

随着岭下村登山道的建成、美丽乡村的建设,每天尤其是周末都有很多城里人开车前来爬山锻炼。游客的增加,也带活了村里的经济,村民除了卖些土特产,还有几户搞起了农家乐。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

美岭溪景区在旅游部门的帮助下,正在申报3A级旅游景区,村里要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加收入。已经规划的游客集散中心、玻璃栈道、联通登山道和公园的山后漫道很快就会动工,同时村里正在着手规划一个土特产交易市场,村支书陈美金说:“我们要把村子建成‘美丽乡村’,要成为莆田市民的健身氧吧。”

“美丽乡村”建设,福建省于2012年开始启动,不少老区村因为自然环境好、人文资源丰厚,搭上了这趟“顺风车”。今年7月,福建省公布的2017年美丽乡村创建并确认为优秀的96个示范村中,就有不少是老区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区村在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合理利用开发绿色资源。“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历史文化名村”得以原汁原味的保护;“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传统农业产业升级快速提升。

老区村的村民在绿水青山中刨出了金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