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香蕉:如何摆脱“蕉”虑?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17-11-02

过熟的香蕉不符合收购标准,蕉农陈跃华将其载回

再造香蕉产业

南靖想做的,是香蕉产业流程再造,而非止步于摆脱滞销困局的权宜之计。

后起之秀广西,给了南靖人启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是广西香蕉产业最大的特征。鲜为人知的是,广西的不少香蕉投资者来自南靖。他们的投资规模大多在千亩以上。低廉的土地成本以及更高的土地流转效率,是最大吸引力。

南靖人阮水金早年赴广西,租下4000亩香蕉园,采取统一技术指导,让蕉户获取租金、工资加提成的办法带动农民致富。蕉园采用现代化管理,水肥一体化装备完善,配套了索道采收设施,防止香蕉碰撞。

“规模化种植能实现统一原料采购,降低综合成本降低,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建设采收索道,使用有机肥,提高地力和品质,采收过程也得到严格控制,保证品质与外相。”陈国发表示,因此,近日南靖县出台的香蕉产业扶持措施中,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被重点提及。

为应对普遍存在的土地流转难题,当地配套了扶持政策。譬如,对发展20亩以上种植规模的大户,每亩补助200元,50亩以上每亩补助500元,100亩以上每亩补助1000元。为提高基础设施水平,采摘索道建设也纳入补助清单,标准为每米80元。

但吴高兴认为,通过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并不如想象中容易。当地蕉农根深蒂固的土地观念,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南靖试图通过引外地乡贤回流、建立香蕉产业示范基地的方式,启发和引导本土蕉农的思想转变。陈国发则主张,导入联合农庄的运营模式。“蕉农在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联合作战,统一整地、统一采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对接市场。”他说。

品种的改良与推广、品牌打造与培育等举措,同样在规划之内。“尽管本地蕉行情逐年走低,但米蕉、红蕉依然有较为稳定的市场行情,可引导蕉农优化种植结构,同时辅之以脱毒苗的推广应用,减少香蕉束顶病与枯萎病,并通过种植管理创新与广西一带的香蕉错峰上市。”刘升蔚表示,早前南靖香蕉曾以专供水果的身份,出现于厦门会晤。南靖将以此作为品牌宣传的起点,重塑南靖香蕉的品牌影响力。

去年投产的现代农企,百汇绿海南靖阡寨基地,则有意发展深加工,延长香蕉产业链。“我们将在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建立占地20亩的加工基地,优选高品质香蕉,开发单指高端包装,并对接欧洲市场。”百汇绿海负责人黄吴说。

事实上,香蕉深加工,还有更多可能性。在之前的考察中,南靖一行人曾造访位于广西隆安县的广西金穗集团隆安金穗香蕉产业(核心)示范区。该示范区香蕉总面积达2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香蕉标准生产基地,建有专门的香蕉深加工厂,主要输出的产品有香蕉汁、香蕉粉等。

吴高兴则受到芗城区天宝香蕉海的启发。后者以千亩香蕉园为基础,通过配套景观栈道构建郊野公园,并与周边的林语堂文化园有机结合。“香蕉园不适宜发展采摘等业态,但可以与周边旅游元素结合。”吴高兴说,眼下6600亩的阡寨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在规划之中,尚寨村被纳入其中,未来南靖香蕉将作为其中农业主题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手机>>>

老品牌复兴需要新动能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农业老品牌复兴的故事,正在流行。早前,助村栏目报道过华安坪山柚盛极而衰后,当地新近发起一场产业复兴计划。

眼下正当红的百香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在我国南方试水规模化种植,但无疾而终,20多年后强势复出,跻身水果市场新贵。

在农业市场迭代中,不少风光一时的农产品陷入沉寂。或囿于技术瓶颈,比如黄龙病曾让芦柑几近消失在南靖这个昔日“中国芦柑之乡”;或让位于市场竞争者,譬如坪山柚衰落便于彼时崛起的平和琯溪蜜柚不无关系;或受制于市场需求,诸如百香果与早年的消费习惯与层次格格不入。

如今,一系列以复兴之名的农业老品牌振兴计划,正在各地进行。它们基于各自的立场与考量,包括情怀、市场新需求、行政力量推动云云。但其成效却有待观望。引沉寂的农产品回归市场,并非重新唤起集体记忆这么简单。情怀可以维系它的存在,却不足以支撑产业化发展。

农业老品牌重新崛起,首先需要重新审视与反思其走向衰落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更重要的,则是寻求与当前市场格局与自身产业特性相适应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产销体系与商业模式。农业老品牌振兴,既需要历史与文化层面的沉淀,又需要注入产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