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教师技能大赛。 周明太 摄

科技中学翔安校区建设中。周明太 摄
厦门今年加快“名校跨岛”和岛内“腾龙换凤”工作。明年,厦门一中、厦门双十和厦门外国语学校继续“出岛”建校。
东南网11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耀 张颖 通讯员 许蔚菡 陈璐 刘宇瀚)这几年,厦门外国语学校可谓“出尽风头”——它虽年轻,但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学子。
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厦门的另两所知名学校一样,都在不停地扩充着自己的“规模”——从合作办校到实质性校区扩张,立足把优势教育资源辐射更广阔的区域。用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郭献文的话说,名校做大,既可以让老百姓享受优质教育,又能缓解岛内义务教育的压力。
名校出岛引领 集团联合办学
为了解决“择校难”与“择校热”的问题,向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均衡教育,“名校集团化联合办学”模式大热。各地争相以当地著名学校为创始单位,通过其教育品牌与教育力量来改造与优化薄弱或者相对薄弱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在这条路上,已走了近12年。
厦门的名校资源多集中在岛内,在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厦门外国语学校率先“辐射”岛外。2004年,厦门外国语学校的高中部迁居岛外的海沧区。
紧接着两年后,厦门外国语学校又与海沧区合作,将原延奎小学海景教学点、渐美小学、温厝小学、海农小学、东屿小学五所小学合并成立了公办的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
厦门外国语学校选派了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与附属学校的教师结对子,每月集体研讨指导,附属学校的教师去总校听课学习,使得海沧的办学品质进入了快车道,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的教学质量短时间内挤入海沧区前三。
之后,厦门外国语学校又陆续办了翔安附校、集美分校以及瑞景分校。去年,厦门外国语学校甚至走出厦门,将分校办到了临近的石狮市。
今年,厦门外国语学校主动与集美区政府对接,确定将在集美建设第三个校区。“有别于合作校,这个校区属于实质性校区,与本部共享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享有高中直升、外语类院校保送等优势政策。”厦门外国语学校校长谢志强介绍说。
在分校办学过程中,厦门外国语学校不仅派出中层干部前往担任校长,还注重分校与本部教师的交流以及优质教育理念资源的传承。厦门外国语学校的特色为外语,本部外语老师经常性到分校对口交流,合作校的外语教师也要定期前往本部跟岗培训。同时,开设校本课程以增加原版英语教学频次,参照本部开设小语种、口语课,以增加外语氛围。
如果说,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合作办学是捷足先登的话,那么厦门双十中学的合作办学和帮扶办学模式也别具特色。
办校密度大、节奏快是其特色之一。厦门双十中学先后与翔安区教育局合办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翔安分校;在思明区莲花中学加挂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合作校校牌;与湖里实验中学合作办校办学。他们还推出托管模式合作办学,先后创办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和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目前,该校最新的计划是在翔安区建设初、高中新校区。
双十中学校长陈文强认为,这些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和帮扶办学,正在充分发挥区域教育的名校引领作用。陈文强将其总结为:结成“命运共同体”,实行“全方位融合”,生成“教育增长点”,形成“事业向心力”。
在跨地跨校区的管理过程中,双十中学起到了具体的帮扶作用:协助合作校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治校制度;定期举办“学校管理论坛”,为学校班子提供工作交流平台;合作校每学期安排若干中层干部到双十中学相应岗位进行挂职锻炼等等。
对于名校快速的大规模扩充,有人质疑是否会接济不上,顾此失彼?陈文强并不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双十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先进办学经验迅速传播,初步彰显了集团化办学的价值力量。“学校秉持教育均衡发展、社区教育一体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情怀,在合作办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快。”
郭献文说,今年厦门“补齐教育发展短板”继续发力,加快推进“名校跨岛”和岛内“腾龙换凤”调结构。明年,厦门一中、厦门双十和厦门外国语学校继续“出岛”建校,全市学校建设项目计划开工80个,计划新增2.1万个中小学学位。引导高中生到岛外就学,岛内个别高中调整为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用郭献文的话说,做大名校规模,让老百姓享受优质教育,缓解岛内义务教育压力。
厦门还将大力发展优质民办国际教育和推动国有企业办教育。郭献文说,未来厦门九所学校将进行国际化试点,从办学理念到学校管理、课程设置和师生交流等各方面,进一步带动提升厦门的基础教育建设。
“派位”平衡生源软硬“统筹”均衡
名校“规模化”辐射只是厦门均衡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2014年,厦门就已经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倡导“多校划片”,即在片区内,多所小学对应一所中学或几所中学,小学毕业生要升入哪所中学,由电脑说了算。
厦门是全国第一个“始作俑者”。早在1998年,他们就在全市推行这种负有争议但“相对公平均衡的”初中电脑派位。
电脑派位釜底抽薪地打破了好生源的名校“被垄断”,实现了所有学校起跑线的公平竞争。所以当普通学校获得相对均衡的生源时,教师们迸发出极大的教学激情和办学热情,办学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对于厦门一中、双十中学这样的老牌名校,他们也学会了如何区别对待每一位错落不同的学生个体。学校和孩子有了相同的机会和相似的起点。
厦门一中校长周君力说,从那天起,作为学校他们更注重人的发展,更多从人的成长角度来考虑教育,更注重教育的积淀。所以,每年新生入学时,周君力都会先给学生家长上一堂课——告诉家长,一中不只关心今后把孩子送到什么样的学校,更关心今后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据了解,厦门的周六周天、寒暑假是不允许补课的。在学校,文艺体育类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为了解决均衡教育发展中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差异和不足,2013年以来,厦门市开始在所有的公办学校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2014年,宽带接入教室,实现了“班班通”硬件全覆盖。2015年,厦门已经初步建成高水准的新一代厦门教育城域网。就此,厦门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偏远山区和城区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厦门变得轻而易举。
同安区白交祠小学位于海拔900米的大山里,这里只有十几名学生和两名教师,缺乏专业的音乐和美术师资。但是借助远程网络教学设备,同安区阳翟小学的教师远在37.8公里之外,也可以让这里的学生倾听音乐课里“海鸥的声音”,在美术课上画出心中的画。
这是厦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做法的成果。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郭献文说:“到2018年,厦门市将建成百所智慧校园,全市公办中小学都将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其中有20所示范校将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在教学、科研中的全面应用。”
厦门推出的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昭示着,属于厦门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呼啸而来。郭献文说,如今在厦门的公立小学、初高中里,学生每经历一次学期大考,“厦门市教学质量监控与提升平台”就会记录分析学生成绩,还能够根据学生答题情况,为学生提供试卷分析和微课讲解,甚至形成错题本。对于老师和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析得出学生的发展轨迹和学习瓶颈,观察各学校乃至各班级的教学成效。
“在不少学校还在困惑该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学生使用手机和电子产品时,厦门实验小学、厦门六中、厦门实验中学已经大胆在课堂上尝试带iPad进校园、试点‘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教学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厦门市教育事务受理中心书记蒋思彬自豪地介绍说。
教研师资先导 师德优于师能
在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郭献文看来,厦门提高教育质量的“秘诀”是“一支队伍、两个校本、三位一体、四个抓手”。
两个校本指的是校本教研和校本作业。从2012年开始,厦门就启动校本作业试点,学校抛弃教辅书,由老师编写符合自己学生水平的作业。目前厦门已有100所义务教育学校推行校本作业,普通高中则在高三年级推行。
厦门建立起以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依托、学校为主体的工作机制,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加强质量监测评价及加强优质学校创建来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其他秘诀的先决条件。最近,厦门市第四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刚刚落幕,全市978名教师经历“片段教学”“评课”“微课程制作”“学科技能”四个项目的角逐,最终决出特等奖9名,一等奖66名。
堪称“教师高考”的全市教学技能大赛发端于2011年。全市老师要先经过岗位练兵、校级比武、区级选拔,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才能获得参加市赛的资格。因此,技能大赛既是对教师个人教学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各区各校教师培训培养工作的检查和促进。
郭献文认为,厦门教师整体素质高,除了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师德建设也不能松懈。
从2014年起,厦门市中小学就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评价监督体系,对教师实行师德师风表现一票否决。在那一年,厦门也首次对新教师分区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关注师德教育。
对教师的培养,厦门市教育局采取专项培训计划、梯度培养模式和动态管理考核,推进了以师德和业绩能力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厦门教师信用档案今年还将增加负面清单。
同时,厦门要探索校长职级制,即推动校长由“职务”向“职业”实质性转变的专业化发展,郭献文表示,这样做是为了全面提升校长综合素质和办学治校水平,实现校长“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