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报全媒体记者 梁政 经济发展起来了,环境却被破坏了,百姓幸福指数也受到影响。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使经济成就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漳州围绕“田园都市 生态之城”发展定位,把生态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以“五湖四海”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生态+”模式。 乍一看,“生态+”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形象工程,实际上,它赋予了一座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在满足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漳州画了个“+”号。即通过生态与民生工程、产业项目、历史文化等多元素融合,将生态打造成一个载体平台,并通过合理的片区规划,从生态中抓招商、抓项目,最终抓住经济,从而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如此一来,漳州做“生态+”文章不仅不“烧”钱,反而赚了钱,还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实在在走上了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关链接 五大生态空间 ●人民广场花海片区:划定面积约285亩,划定区域位于迎宾大道与九龙大道交叉口周边,包含市民公园、人民广场和部分浦头港水系(含预留城际轨道站点用地55亩); ●上美湖片区:划定面积约695亩,划定区域位于龙文区北部片区,是九十九湾“串串湖”的组成部分,也是市区“五湖四海”的重要内容; ●南湖片区:划定面积约458亩,划定区域位于漳州高新区南江滨路以南、水仙花大桥与南山桥之间,包括南山湖、蜈蚣湖、小梅溪水系及圆山文化中心北侧绿地、三角梅主题园、水仙花大桥立交互通绿地等; ●龙江文化生态园片区:划定面积约384亩,划定区域位于龙海市榜山镇,包括宝珠岛、文创园及颜厝镇马洲部分区域; ●角美生态片区:划定面积约3468亩,保护范围包括1568亩龟山公园、“花田美事”及周边生态园、青阳湖、6.8公里城市内河水系、“城市阳台”,及总长6.6公里、面积约1900亩的同城大道南侧“滨江郊野公园”。 (本报全媒体记者 萧镇平 杜正蓝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