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谈论菖蒲,该谈论些什么?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对于熟悉花卉业的人而言,菖蒲的市场轨迹不算陌生,也不算最惊心动魄。 和大众熟知的兰花、君子兰之殇一样。它们的故事遵循相似的脉络——捧得有多高,摔得便有多狠。“富翁变负翁”,不是传说,而是带着血泪的史实。 花卉产业似乎带有共同的投机基因,有故事、有稀缺性、有资本,便有被炒作的可能性。所不同的,只是品种、周期与涨跌幅度。 深谙个中要义的南靖蒲农,对花卉炒作有自己的解读——让新兴花卉品种获得更多关注,为后期市场的拓展奠定认知基础,不失为一场全民营销。 市场开拓固然需要营销造势,但不代表可以模糊营销与过度炒作的边界。失控的炒作,带来的是错误定价,对市场配置功能的扭曲,风险以击鼓传花的形式在市场上蔓延传递,最终轻则血本无归,重则重创一个成长中的产业,甚至波及区域经济的稳定。 花卉是一门实业。长续经营远比短线投机来得重要。当小众文人草被产业化,从业者担负着将其引入寻常百姓家的使命。而这,显然不是通过投机炒作就能实现的,文化普及、技术革新、产业链条培育、产品创新才是其行稳致远的根基。 正如其最初的玩家所担忧的,当菖蒲被资本定价,是否还有人关注它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当我们开始谈论菖蒲本身,而不是它的天价或者白菜价时,或许那才是健康的产业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