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剪瓷雕 厝顶有戏出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张辉 | 时间:2018-04-19

巧手塑形。

万只瓷碗剪一出杨家将

诏安老城区西门街上,坐落着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武庙。这座占地近800平方米的古建,远观气势恢宏,近看则是一出潮剧好戏。

“三座大殿屋顶上,近300个戏曲人物错落分布,神态各异,它们都来自潮剧杨家将、薛丁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此外,还有各种阁楼亭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作为背景。”沈振泽说,诏安武庙屋顶上的剪瓷雕大手笔,正出自沈氏艺圃。1990年武庙翻修时,沈氏兄弟耗费近半年时间,才完成了剪瓷雕部分的创作,数万只彩色瓷碗由此化作屋顶上凝固的风景。如今县城的地标性建筑文昌宫、城隍庙等,同样是沈氏家族的代表作。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沈振泽13岁便开始跟随祖父沈淮东学习剪瓷雕工艺。

“白描是入门基本功,在白纸上利用细长的毛笔拓印图案,一学就是两年。”沈振泽说,剪瓷雕不仅仅是个手艺活儿,还要求工匠具有美术功底,同时兼备文学、戏曲、礼制规范等文化底蕴,“剪瓷雕人物大多来自潮剧,工匠必须深谙人物典故,从而更好表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等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龙凤等元素的设置,同样有章可循,不可越雷池半步”。

剪瓷片是核心环节。闽南地区早年兴盛的陶瓷业,为剪瓷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坯薄质脆的彩色瓷片不仅视觉上绚丽,更经得住风雨、海碱的侵蚀。”沈振泽表示,早期剪瓷雕利用的大多是破碎瓷器,而今各地瓷厂则专门烧制应用于剪瓷雕的瓷碗。

“剪瓷片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沈振泽表示,工匠首先利用木槌将瓷碗随机敲打成片,这一过程全凭感觉,并不刻意追求瓷片形态,技艺纯熟的工匠无论瓷片大小,总能物尽其用,“而后运用特制的平口老虎钳剪切瓷片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材质因材施艺,恰如其分地掌握好个中力度。不少初学者常常掌握不好分寸,被夹得呱呱叫”。

粘贴瓷片,被称为“穿衣服”。“穿衣服”之前,要打粗坯并调制粘贴材料。“剪瓷雕工艺分为平雕与圆雕,后者多用于主体人物和立体造型,需要工匠以钢丝、竹篾、麻丝等材料造型塑坯,这是剪瓷雕工艺中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环。”沈振泽说,粘贴剂的选择体现了就地取材的原则,“牡蛎壳磨制成粉,泡上一夜,第二天以10∶3的比例加入红糖水搅拌,便能调制出具有高度韧性与黏性的地道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