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琯溪蜜柚如何卖到两粒40元?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张辉 | 时间:2018-05-02

东南网5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4月的平和,柚花烂漫,柚农们的情绪却略显悲观。上个产季,平和琯溪蜜柚出现大范围裂果,行情也一路看跌。价格最低位出现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当地广泛种植的白肉蜜柚每公斤收购价不足1元,远低于成本价。类似的行情已持续三四年。

另一个与琯溪蜜柚有关的场景,出现在阿里巴巴于去年开始布局的新零售平台——盒马鲜生。由漳州市庄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供应的两粒装“精灵小蜜柚”,终端定价39.9元,从去年上市持续售卖至今年3月份。整个产季,庄怡实现3万多吨产量,营业额超2亿元。

业者普遍好奇,在蜜柚行业行情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庄怡如何将其打造成明星单品?要分析庄怡的市场策略,需要先梳理平和蜜柚产业的发展脉络。

自上世纪80年代干部带头上山种柚开始,“蜜柚热”在这个位于漳州西南部的山区县持续至今。而今,琯溪蜜柚与林语堂,已成为当地官方叙事中当仁不让的主角。全县60余万人口中,超过40万从事与蜜柚相关的产业。2017年,平和蜜柚种植规模约70万亩,产量近12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早前,有机构评选50个品牌价值50亿元以上的中国地标产品,平和琯溪蜜柚榜上有名。

过去的30年里,平和生动演绎了“一粒果带动一方经济”的故事。但与产业高度集中相伴生的是高风险性。全民开荒种果的生态外部性暂且按下不表,近年来急转直下的市场行情,足以让平和果农神伤。

业内对蜜柚产业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供需关系上。从外部来看,全国超过10个省市都在生产蜜柚,直接影响供求关系;而在平和县域内,全民皆柚是普遍观感,数据显示,当地山地开发率已经超过50%。与此相呼应,当地从2014年便开始实践“减量、提质、保价”的救市之举,涵盖严禁开山毁林种柚、退果还林、建设生态果园等具体举措。成效有待观望。

然而,将平和蜜柚产业颓势简单归因为市场饱和,过于片面和粗暴。对平和蜜柚产品进行细分,可以清晰窥见其结构性差异——比起“大路货”白肉蜜柚,红肉、三红等新品种,价格相对坚挺。上个产季,平和红肉蜜柚平均收购价维系在每公斤4元以上。即便是白肉蜜柚,也因管理与品质差异而存在巨大的市场表现分野。

所谓供大于求,是白肉蜜柚这一单一品种供应趋于饱和,是低品质普货产能过剩。而在此之外,消费市场对蜜柚这一水果单品,还有诸多需求并未得到满足与开发,具体指向的是产品品质的提升、多元品种开发、年轻品牌的培育等诸多方面。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再来看庄怡的发展逻辑。从市场定位看,庄怡打出了“蜜柚产业供应链服务商”的标签;市场策略上,它则提出“用快消品逻辑做蜜柚”的构想。简而言之,即将用户思维导入农产品产销领域。基于B端客户的市场定位与需求,进行产品开发与市场测试,最终交付包括产品、品牌、包装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而这套方案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的产品体系——面向大多数消费者的引流型产品、与竞争者形成区别的价值型产品、高附加值的利润型产品。

以供应给盒马鲜生的价值型产品“精灵小蜜柚”为例。庄怡首先通过市场调研,为盒马鲜生的目标消费者完成了用户画像——年轻的都市80后90后,喜欢有噱头、搞头,追求好吃、好玩,同时又格外重视食品安全。

因此,在产品广告语与包装上,这款产品着重强调了“精灵”与“欧盟标准”两大元素。同时,考虑到都市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和饮食习惯,庄怡打破了“大而美”的产品选择标准,优选“小而美”的蜜柚产品——一次就能吃完,不怕不新鲜。为此,供应商需要回溯至果园,通过品种选择、水肥管理等复杂流程,对蜜柚的大小、糖度、酸度、厚度等指标进行严格量化控制,在上市之前还需要反复进行消费测试。

在乡村振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语境下,来重新审视“两粒柚子何以卖到40元”这一议题,意义更为深远。

和工业领域一样,市场并不缺农产品,缺的是优质农产品,缺的是呼应细分市场具体需求的农产品,缺的是能够激活出全新消费需求的农产品。如果只盯着农产品本身做农业,在市场稀缺阶段,固然可以通过时间差赢得效益,但长此以往,瓶颈尽显。一粒柚子可以激活县域经济,也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类似的故事,在琯溪蜜柚原产地漳州并不少见。新中国成立后培育的茶叶新品种诏安八仙茶,曾走红闽粤市场。但由于盲目扩种与品质管理失当,旋即褪去光环,让位于而后兴起的铁观音。原产于华安县的坪山柚曾是我省推荐发展良种之一,高峰时全县种植规模近3万亩。新千年之交,本土产业更迭,加之平和琯溪蜜柚的异军突起,坪山柚种植规模与市场占有率迅速坠落。

它们的式微,有各自具体的复杂成因,但共同指向的是与市场的脱节。“农户种什么”与“消费者买什么”,本应紧密相关、休戚与共,但在传统农业思维下,它们成了两张皮。用户导向与思维,在农业领域同样适用。践行用户思维,关键在于深刻洞察市场走向与消费需求,并通过品种更新、管理升级、产品创新、品牌培育等多元策略,呼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