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团一行在了解客家先民为避难从中原向南迁徙的路线
东南网5月17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这两天,2018台湾媒体“清新福建行”采访团一行在龙岩探访了永定客家土楼、上杭李氏大宗祠和客家族谱博物馆,实地了解客家先民南下聚居、繁衍发展与播迁世界的艰辛路,记者们用影像、声音和文字,讲述客家故事,印证两岸客家同祖同源、一脉相承的情缘。
龙岩是客家人聚集地之一,下辖的7个县区,有5个就是客家县。15日下午,在位于永定湖坑镇洪坑村的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里,50多名来自海峡两岸的记者观赏了木偶戏、演奏绝艺、树叶和牛皮吹奏等乡土气息浓厚的民俗表演,参观了有“土楼王子”之称的振成楼。10年前,振成楼在内的福建40多座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林日耕是振成楼的第三代主人,今年已经67岁,他告诉记者,振成楼是他伯父清末秀才林鸿超设计,并集家族兄弟之力于1912年建造的,前后花了5年时间才建成,花了当时的8万光洋。振成楼占地5000平方米,分内外两圈,将近200个房间,一层是厨房,二层是粮仓,三层四层是住房。

客家土楼民俗表演
“过去,土楼是为了防范当地土匪的侵袭建造的,土楼不仅防火防盗防震,还冬暖夏冷,住起来很舒服。”林日耕告诉记者,振成楼处处都含有智慧,整体外观就像封建官吏的“乌纱帽”,有三个大门,按照八卦图中的“天、地、人”布局。楼内的东西两侧设有两口水井,也就是八卦图中的阴阳二太极。令人费解的是,东西方两口井水的水位高低不同,而且水温也有所不同,但井水都清凉可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天,林日耕向记者重点介绍了振成楼内大门和厅堂上楹联的故事,他说,上面的祖训家教,都是为人处世的箴言金句,教育子孙耕读为本,忠孝仁义,体现到客家人尊文崇教的风范。“了解土楼,一方面要看建筑上的历史价值,另外就是了解客家文化和家规祖训。”

媒体记者采访振成楼楼主林日耕
福建土楼的历史与文化也引起了台湾媒体的极大兴趣。台湾岛内“全国旅游时报”社长白慈美在振成楼里边逛边拍,捕捉土楼建筑里精美的细节,她说,土楼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振成楼被保存得非常得好,这对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陆有许多珍贵的建筑被保存了下来,让文化传承有更多的载体。
“台湾缺少自己的文化传承,非常感动在福建能看到那么丰富的客家文化,比如土楼的以孝传家,还有客家人团结的精神,是我们非常羡慕的。”第一次来福建的白慈美说,回到台湾后,会在自己的媒体上用专版介绍客家土楼,向台湾民众介绍客家文化,同时希望通过宣传带动当地的旅游观光。

振成楼
16日上午,在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采访团一行参观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的李氏大宗祠,该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为纪念李氏入闽始祖李火德公而建,占地5600平方米。李火德出生于800多年前,后裔不断向外迁徙发展,分布在大陆十几个省份百多个县(市、区)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英、美等13个国家。
“宗祠全貌是‘蜘蛛结网’状,表示李氏后裔走到再远都会回到这里,不忘根本。台湾现存的绝大多数李氏旧谱都奉李火德为‘南迁入闽之祖’,多年来,台湾李氏宗亲每年都会组织后裔到宗祠寻根谒祖。”李氏大宗祠管委会理事长李世盛告诉记者,李火德后裔派衍台湾各地裔孙有数十万,他们广泛分布在基隆、台北、桃园、新竹、屏东、高雄等地,据不完全统计,仅桃园李氏就有上10万人。2015年,上杭李氏大宗祠与台湾李氏宗亲总会缔结了《海峡两岸李姓宗亲会长期交流合作协议书》,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李姓宗亲会常态化交流合作。

来自台湾的两名李姓记者在李氏大宗祠门口拍照留念
台湾今日新闻地方中心记者李佩昕和高雄市成功广播公司节目主任李宜青两个人都是姓李,她们特地站在李氏大宗祠门口拍了一张照片留念。李宜青说,小时候住在三合院里,大门牌匾上就写着“陇西堂”,今天她看到,李氏大宗祠上一样写着“陇西堂”,这让她产生了亲切感,感觉找到了自己的根。
“很可惜自己家里没有族谱,不知道是不是李火德的后裔,但通过这次采访了解到了李氏的起源,知道李氏遍布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的名人,感到很光荣。”李宜青说,希望台湾的李氏也能发扬光大。

李氏大宗祠管委会理事长李世盛接受媒体采访
客家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16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目前,该馆收藏153个姓氏3000多部2万多册客家族谱、2万多份契约、100多幅客家祖图及客家神明崇拜图等,涵盖了闽台客家百家姓开基始祖族谱,藏品规模之大、内容之完整丰富、形式之多样,堪称全国之最。
“台湾同胞要在大陆寻根问祖、族谱对接,首先要找到自己姓氏的入台始祖是谁,什么时候到台湾的,叫什么名字,这样就比较容易对接上。”客家族谱博物馆负责人邱甫田告诉记者,该馆利用馆藏血缘文化这一优势,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数以万计的客家乡亲提供了寻根探源、族谱对接等服务,还举办过“客家族谱赴台湾展”等活动。

记者在客家百姓郡望(堂号)表前找寻各自姓氏的源流和发展脉络
采访团的两岸媒体记者在客家族谱博物馆里仔细了解了客家民系的姓氏渊源和开基始祖、客家祖祠祖墓、族谱名人,客家先民为避难从中原向南迁徙的路线、发展和播迁的曲折历程,客家人开发建设台湾的艰难历程。不少两岸的媒体记者在客家百姓郡望(堂号)表前驻足,找寻各自姓氏的源流和发展脉络。
“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黄姓的堂号,我的是江夏黄。”来自台湾新竹的新声广播电台黄丽誉是一名客家人,她在族谱博物馆里寻找黄姓的源流和发展脉络,她说,族谱博物馆的资料还是蛮丰富的,可以在这里寻根,从堂号去追溯自己的宗族的根源。黄丽誉说,回到台湾会去请教长辈,查自己族谱,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宗族,也会整理在福建的采访,告诉台湾客家的听众朋友,客家文化的起源和内涵,以及两岸客家的渊源。

媒体记者在馆内了解客家人开发建设台湾的艰难历程
台湾大宝桑电台理事长洪素蓉的公公是一名客家人,她看到公公的林姓源流的文字介绍后很是感动,让她想起了公公当年回家乡寻亲时的情景,“公公是诏安人,小的时候来到台湾,老的时候回到家乡,家人都不在了,他客家话也差不多忘光了。”洪素蓉说,两岸间有很深的渊源,通过客家族谱拉近了彼此间的情感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