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团走红 校园好声音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潘抒捷 | 时间:2018-05-28

合唱团表演视频截图。 徐聪 供图

为传统合唱融入新意

六中合唱团从线下红到线上,幕后有一群人在支持。其中,两个人居功至伟:一个是负责指挥的高至凡,另一个则是负责编曲的徐聪。

毕业于厦门大学音乐系的高至凡,2014年到厦门六中担任音乐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合唱。对于合唱,他的第一反应是“老派”。尽管深入接触后印象有所改变,但高至凡一直想为传统而常规的合唱模式融入新意,“做一些有意思、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东西”。

徐聪与高至凡同租一套房子。与科班出身的室友不同,他是厦门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不过与热爱音乐的室友一样,他也早在本科时就加入了合唱团。过去十年,徐聪一直在研究无伴奏合唱,并和身边几个音乐好友组建了厦门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无伴奏合唱团队,是当地阿卡贝拉圈内的“元老”。

两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商量,想要让六中合唱团的孩子们以阿卡贝拉的形式演绎流行音乐,做小团队、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打击乐是流行音乐必需的核心元素,但加入打击乐器就会破坏阿卡贝拉天然的表演形式,因而成人会选择用人声模仿。”徐聪说,但人声模仿打击乐器对孩子来说太难了,于是他和高至凡尝试配以打击,用拍打身体、桌面等发出声响的方式,替代打击乐器演奏。

这个被徐聪和高至凡称为“创意击打”的办法行之有效。“跺脚或者拍胸替代大鼓的声音,打响指或者搓手模拟的是镲片,而拍手或脚体现的是小鼓声。”徐聪说,一边唱歌一边拍打的表演方式,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又显得与众不同,因而还有冒险、炫技的成分,也更吸引大家眼球。

他们的尝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学校向来以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基准,去发掘孩子潜在的艺术细胞,创意击打非常符合这个理念。”六中艺术团团长陈琦说,六中合唱团初中部有40位成员,其中有14名被选拔成立了阿卡贝拉分团。而徐聪,也就此成为六中的外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