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与霞辉老年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在厦门湖里区探索社工养老服务新路径。吕岭社区就是其中一个试点典型,在癌症病人社工服务等方面取得不少经验
东南网6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恩儿)近日,厦门市湖里区江头街道吕岭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二楼的闽南语读报角,67岁的玉华阿姨正在专心地听主持人用闽南语读报,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老人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笑了。丈夫罹患癌症,让她的情绪一下子跌到低谷。在社工的帮助下,她的丈夫有尊严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如今,也是在社工的帮助下,她慢慢地从悲痛中走出,重新开朗起来。
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对社工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而厦门市湖里区霞辉老年社会服务中心则在养老服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擅长以多专业结合的方式开展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两者在厦门市湖里区开展合作,把理论研究与实务开展相结合,重点突出社工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吕岭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将社工引入居家养老的试点,在对社区癌症病人提供社工的综合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
“还好有你们”
同住吕岭社区的玮玮阿姨(化名)与玉华阿姨有类似的经历。玮玮阿姨的丈夫六叔(化名)罹患肾癌。当玮玮阿姨希望社工介入服务时,六叔已是肾癌晚期,左侧肢体偏瘫,语言功能丧失,在家卧床休养。由于长期卧床,老人的骶尾部已出现褥疮Ⅲ期,他陷入对生活的绝望及对死亡的恐惧情绪中,常常一个人呆呆地望着窗外,有时还会冲家人发脾气。
一进家门,社工就闻到浓浓的怪味。身上长褥疮,病人肯定不舒服。社工请来专业的护理员为六叔做换药处理,并手把手地教玮玮阿姨如何换药,以及如何帮助丈夫换尿布、如何保持床单干爽等等。同时,社工与六叔沟通,教会他如何利用仅存的半侧身体的感知,在妻子帮他翻身时进行辅助。不久后,六叔褥疮伤口周围开始长出新的肉芽组织,原先一直阴云密布的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他的褥疮好了,现在我要做什么东西给他吃比较好呢?”再次来到六叔家时,玮玮阿姨主动询问社工。看得出来,六叔的情绪有所好转,玮玮阿姨也对自己的护理更有信心了。
半年后,六叔的病情开始出现反复,送医检查确诊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脑部。社工和家人陪伴在六叔身边,向其说明病情发展变化,让其有心理准备。玮玮阿姨也鼓起勇气,告诉六叔他的父亲在其住院期间去世的消息,让老人不留下任何遗憾。
“还好有你们,我老公生命的最后时光过得轻松不受罪!”每次碰到社工,玮玮阿姨讲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你就应该这样爱护自己”
玉华阿姨的丈夫是在2013年8月2日住院的,他患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半年后,玉华阿姨的丈夫去世。
玉华阿姨与丈夫的感情非常好。丈夫的去世,让她觉得“天塌下来了,什么都没有了。天是黑的,头是空的,人生没有了希望”。老人整天躺在床上,头脑一片空白。有时候买菜回来了,她呆呆地站在灶台边,不知如何下手。无论子女们怎么劝她,她都听不进去。为了防止意外,小儿子一家搬回来和老人一起住。
驻社区的社工黄亚知道情况后,每天都来老人家聊天。实在走不开的时候,黄亚会打电话给玉华阿姨:“玉华阿姨,我没看到你,心里不踏实。你在哪里呢?到我们这边来喝喝茶吧。”
在一次小范围的分享和倾诉后,黄亚抱住了玉华阿姨:“玉华阿姨,我理解你的心情。”这个拥抱,温暖了老人的身心。“就像在水塘边快掉下去的时候,有人拉了我一把。特别温暖!”从那以后,玉华阿姨走出悲伤,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也愿意加入社区的活动中。
看到老人的变化,儿女们可开心了:“妈妈,你就应该这样爱护自己。你保护好身体了,我们也就放心了。”
为了帮助照护者从繁忙的照护工作中得以短暂休息,霞辉老年中心每年都会在厦门举办一次护老者停靠站活动,鼓励照护者走出家门放松一天,而家中的老人,则由社工或志愿者来帮助照顾一天。
“说明我一点都不老”
“社会管理的基础在社区。只有社区的健康管理能力提升了,社区里的老年人的健康才更有保障。”在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童敏看来,充分调动社区的健康人士尤其是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养老服务,是提升社区健康管理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吕岭社区的黄秀聪今年56岁。早晨5点多,黄秀聪就起床了。她是一名送报员。这么早起,除了送报纸外,她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吕岭社区有家敬老餐厅,每周三和周四的中午对小区的老人免费开放。餐厅预订的食材,大概在7点30分送到,黄秀聪要赶在这个时间之前到达帮忙验货:“老人家吃的东西,一定要严格把关。”
验货后,她开始料理食材:把大鱼大肉切块,把小鱼、青菜等洗干净。9点30分,备料结束。不过,黄秀聪一般会等到中午12点老人们全部吃好后才回家。能够在社区里帮到别的老人,黄秀聪很开心:“我还能帮助别人,说明我一点都不老。我很开心!”
在吕岭社区,社区把图书馆、舞厅等八室两厅以及户外晨练点,都交由社区的老人管理。
“社区搭台,百姓唱戏。我们负责提供场所和经费,居民负责管理。社区热闹了,老人们看起来精神状况都还不错。”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志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