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不断挖掘契约文书“宝藏”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林丹 | 时间:2018-08-03

清(光绪)契约文书(安孝义收藏)

搜集文献瑰宝 传承乡土文化

自傅衣凌等人利用契约文书进行史学研究以来,契约文书的不断发现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契约文书揭示了中国历史最真实的样态,从中可以看到传统中国尤其是乡土社会所表现出的务实精神、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

除了傅衣凌在永安发现民间契约外,永安文化志愿者、民间收藏家安孝义也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永安契约文书。他说:“目前,我已搜集了近3万份的永安契约文书,包括元代、明代、清代的地契、房契、婚契……”

安孝义从事收藏近40年,搜集到的各类文献资料已超过10万件。安孝义专心收藏,并不为牟利,只是希望人们铭记历史。福建省历史博物馆领导高度评价其藏品:层次高、系统化、品种多,可以填补福建省抗战历史研究的许多空白。2015年,安孝义应省历史博物馆邀请,为福建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提供了近300件珍贵的文献资料。安孝义搜集的永安民间契约具有时间早、门类多,数量大的特点,其中不少契约文献与苏区红色文化相关。

如今,永安现存有大量的乡规民约、山林交易和笋竹、香菇、药材买卖等各种契约文书,是永安历史文化的瑰宝,见证了永安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

2012年夏天,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振满、张侃、刘永华等5位教授,带领着韩冬威等30余名学生,追随傅衣凌先生的足迹,冒着酷暑来到永安贡川古镇,开展乡土文化调查和契约文书搜集工作。在贡川,师生们每天早上7点开始工作,深入农户家中进行乡土文化调查,回到临时宿舍后,再对当天搜集的民间历史文献和口述资料进行讨论,常常讨论至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师生们发现了清代的《贤祠书册》《重修贡堡浮桥册》等珍稀文献。

2016年,韩冬威已升级为博士研究生,并以永安历史为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近年来,他多次来到永安,进行田野调查。他走进永安市档案馆,深入贡川镇,并来到安孝义的工作室,翻阅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不断搜集永安的契约碑刻、族谱、账本等民间历史文献。

今年是傅衣凌去世30周年,明年是傅衣凌来到永安开展田野调查80周年。多年来,傅衣凌的弟子追随先师的学术风范和学术路径,继往开来,在中国社会经济史做出重要的拓展。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永安将沿着传承乡土文化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不断保护和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