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的孩子:摆起糖塔过七夕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全幸雅 肖雨 肖首洲 许琰 | 时间:2018-08-18

  一锅的糖水制作一组糖塔。

  七夕前后,是梅增寿制作糖塔的时节。

  即将上小学的沙县孩子黄昱嘉,穿上新衣,对着糖塔许愿。

东南网8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全幸雅 实习生 肖雨 通讯员 肖首洲 许琰/文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图)

在沙县,七夕是启蒙幼童的“专属”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沙县家家户户凡有孩子即将入读小学,都要举办一场蒙学式。

蒙学式时,外公外婆必备一套糖塔、新衣、新文具,送给孩子。仪式上,糖塔是独有而不可或缺的礼物。所谓糖塔,是用高温熔化的糖水倒入特制模具浇筑而成,每五座为一套,包含福禄寿三星像和两座笔直矗立的宝塔,寓意吉祥顺利、学业有成。糖塔是沙县匠人传承多年的绝活儿,从制作到摆放,再到分食,皆印照出沙县文化的独特内涵。

沙县府前中路上,一扇漆面斑驳的木门藏在熙熙攘攘的市井中。穿过木门,阵阵香甜氤氲而出。这里,就是糖塔技艺传承人梅增寿的作坊。

清晨,作坊铜锅里发出“咕噜咕噜”的糖水沸声。梅增寿用木棍在糖水中反复搅拌,糖水变稠时,注入模具,倒出多余糖水,一气呵成。糖塔模具由樟木制成,内里雕刻花纹,为防止糖水渗透到木料中,使用前要放入冷水浸泡,也能让糖水在触碰模具表面时即刻成型。“手要快,否则糖水没成型就凝固了,又要小心谨慎,这高温糖水滴到身上可不得了哇!”这活儿看似轻巧,但没有积年累月的经验,练就不了这般功夫。65岁的梅增寿,从17岁开始学做糖塔,到如今已做了40多年了。

为了不影响糖浆熬制和冷却,狭小的作坊内不开风扇和空调,时逢酷暑,开个火便大汗淋漓。“这是件苦累活,但我们家祖传的糖塔手艺已经传承5代,到我这儿,不能丢……”梅增寿说。

待到糖水冷却,梅增寿掀开模具,一座座洁白如玉的糖塔出现在眼前。这样的糖塔,一个早上只能完成十几套,它们承载着古老传统与朴素祝愿,走进沙县的千家百户。

今年农历七月初一早晨六点,沙县银桥公司的职工叶玲芳起了个大早,先将五座糖塔整整齐齐地摆上供桌,又在周围添置了西瓜、红枣、石榴、龙眼四样瓜果。她唤醒即将入读小学的女儿李洛熙,引导女儿换新衣、拆新文具、点烛焚香、当空叩拜。

“多少——上下——左右——”糖塔前,李洛熙摇头晃脑地朗读幼儿园识得的汉字,长辈们围桌观看,笑逐颜开。

沙县七夕蒙学式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而糖塔为何与七夕相结合,也是众说纷纭。但在沙县,要“做七夕”,糖塔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福禄寿三星护佑孩子吉星高照、学运顺遂;糖塔透明洁白,寓意让子孙清清白白、踏实做人;糖塔是空心的,代表虚心求学、谦虚谨慎。立起小小的糖塔,也“立”起了众多殷切期盼,以此祈愿子孙世代崇文重教。

仪式完成后,家人敲碎糖塔,杂在爆米花、糖果里,红纸包成小礼包,送给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孩子即将入学的消息随着糖塔播散而出,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也随之涌进家门。

在沙县城区,如今仍坚持糖塔传统手工艺的作坊只有三四家。“这手艺费时费力,工作环境艰苦,很多人都不爱干了,年轻人怕吃苦,也不敢入行。”梅增寿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他一定倾囊相授。

2015年,沙县七夕蒙学式被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归生活是最好的守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梅增寿希望,这份手艺能变成一种文化产品,由政府牵头,给糖塔传承注入新力量,让这棵“老树”开出“新花”,像红纸小礼包一样播散四方,进而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