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创刊69周年特别报道】党报记者好故事

来源:福建日报 | 作者: | 时间:2018-08-24

新闻是值得做一辈子的事业

口福建日报 单志强

我和要闻夜班似乎有一种难解的缘分。10年前,在福州办完结婚喜酒的第二天,我就开始了福建日报要闻大夜班生涯。

在媒体融合加速的当下,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创新方法手段提高传播力引导力?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努力。

一、在把握大局中求高度,强化责任意识。

作为一版编辑,政治敏感、讲大局是个基本功。因为,如果不了解大局、不研究大局,就很难掂量出新闻的重要性,要么大题小做,浪费题材,读者感觉不过瘾;要么小题大做,浪费版面,读者同样不领情。

重大主题、重大活动宣传报道是个常做常新的课题。为了编排出新闻性、时效性、可读性俱佳的“新闻套餐”,我与部门主任一道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努力寻找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共鸣点,在反映矛盾的同时给人以希望和办法,较好地做到了“顶天立地”。

二、在努力创新中求深度,强化精品意识。

有人说,夜班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是,做嫁衣不易,做好嫁衣更难。时政报道要想高出一筹,关键是落在多出精品上。为此,在认真完成“两重”报道任务的同时,我经常与部领导和同事研究如何提升版面“厚度”。

刹长风,尝试着把埋在饭碗里的肉挑出来,就是最常做的一件事。每天打开电稿库,总有一些“大块头”稿件。我们尝试着沙里淘金,从中截取新闻性最强的部分,小切口,深开掘。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不是简单地运用减法,稿件分量不是轻了,反倒是重了,针对性、启发性增强了。

一些来稿只见物不见人,有的虽写了人,但只有人影,他们被放到被动的位置,当作某种政策的印证者、某种经验的陪衬者。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与作者反复沟通、认真推敲、补充细节,力争见人见事见精神。

三、在“走转改”中求锐度,强化宗旨意识。

不变革,媒体就会老。同样,不思变,党报编辑也会被淘汰。为此,我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尽量多地走基层,带着感情、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回到新闻现场。不论是采访还是编稿,我都努力从距离普通百姓最近的角度,尝试更有深度、更具细节的报道,力争把有利的因素说透,把不利的因素说够,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及时把党委、政府在化解难题、为民解忧方面所做的探索传递上来。

要闻编辑工作学问大得很,乐趣也大得很,真正钻进去,就会发现毕一生之力也难穷尽此道的奥妙。我坚信,新闻工作是值得做一辈子的事业,新闻工作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