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11月6日,29名福建青年来到郑和船队曾经五度驻留的地方,开启中马青年交流互访游学马来西亚段活动。

中马青年互访游学马来西亚:品读老南洋记忆 交流新丝路精神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朱力南 戴艳梅 | 时间:2018-11-08

中西文化交汇的马六甲市,街道上描绘着关于“一带一路”的畅想

文化交流: 要有自信也要欣赏不同

如同两国青年甫一见面就叽叽喳喳相互学习对方简单日常用语一样,马来西亚段游学活动的首站也是以文化交流为先。

在兼具传统与现代建筑元素的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行走在绘画、雕塑、现代行为艺术作品之间,马来文化、华人文化、印度文化和当地原著民文化各具特色,许多作品甚至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全新表达社会融合发展的现状;在吉隆坡东方人文艺术馆,古朴细致的宋画临摹、白描花鸟、绢扇制作等中华传统文化,在城市的角落里打开了一扇文化交流的窗口,培训班里年龄和肤色不同的学员和墙壁上罗列的作品展预告,都显示出文化交融后的创新与魅力;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马六甲市,各具风情的中国街、荷兰城、马来社区参差交错,和谐共生,本土“娘惹”文化、华人的郑和远航纪念、印度教的屠妖节等,在短短一条街上各自展示着不同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传奇。

“这就像同样的一颗种子在不同土壤中生长成不同的样子,但是我们共同的根和魂,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纽带联系,并未改变。”中方青年团员程侃说,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背景下举办此次活动很有意义。实地感受异域传承绽放的中华文化,能进一步激发中国青年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时的文化自信;从文化交流角度欣赏彼此的和而不同,能发现世界对于中国发展是怎样的文化解读。青年担负推动“一带一路”繁荣发展的重任,未来紧密合作可以首先从文化上的相识相知、相互欣赏开始。

浓浓伊斯兰风的穹顶建筑、翘角屋檐下的闽南式骑楼、神像浮屠层层铺叠的印度庙塔,以及曾经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双子星塔等,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闹市里,毗邻而居,转角相遇。现代商业文明与传统历史文化的交汇,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的相处,自然而然相融,仿佛本就如此。这也是此次游学活动中许多马来西亚人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多元文化。

该推荐中国青年来马来西亚体验和观察什么?马来西亚青年蔡慧颖的答案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她说,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青年必须要具有全球化的眼光,从当地实际来看问题。“在相处过程发现差异化的存在,彼此取长补短,这才是走出去的快捷方式。”

“华人也是马来西亚艺术发展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这些中华文化的作品中,能看到对于当地艺术文化交流发展的影子。”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曾淑媛表示,虽然当地也出现了一些文化策展人、艺术孵化器等行业新现象、新萌芽,但整体发展仍有一定差距。分歧很多时候并非意见和观点的不一致,而是相互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心灵上有交流有共鸣,表达上有创新有创意,才能更好地推动在人与人、国与国的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