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保健,还请擦亮心眼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庄严 | 时间:2018-12-12

东南网12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到“十三五”末,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足,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纷纷通过购买各种补品来延年益寿。中国保健协会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

保健品市场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商家入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乱象丛生。如何正确养生,已经成了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保健馆所增多 防骗更须警惕

何谓保健品?福建工业食品协会副会长刘宜锋介绍说,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也日益强烈。近年来,不管在二线城市福州,还是在三线城市宁德,只要走进社区,都能见到大大小小的“保健馆”“养生堂”。

近日,记者来到福州市福屿社区,走进一所“保健馆”,只见馆内柜台上摆满了各类保健品。一位老人正在拿着健康测试卡填写自身健康状况。健康卡上分布标注着“脾胃失调”等栏目,下面分别写各种状况,要老人自己选择,如胃口差、嗳气、口臭等。勾选完毕后,店员根据老人填写的状况,热情推介相关保健食品。这位店员的言语中,虽然没有涉及保健品有“治疗效果”之类的表述,但是拿很多人吃了保健品后吃得香、睡得好做例子,暗示这些保健品有疗效。最终,这位老人掏出近千元,买了店员所推荐的保健品。

类似这样的“保健馆”“养生堂”,在宁德城市社区也很多。对于这样的馆所,人们褒贬不一。

宁德市消委会副秘书长陈裕来说,如今,在国内开办一家养生保健会馆十分容易。只要有申请,工商部门都会发给营业执照。但这种馆所只能销售保健品,不能宣传诸如“中医”“疗效”“治疗”等,否则就是违规,会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现在,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商家推销保健品用语越来越巧妙,在不经意间让人觉得不吃保健品,疾病将永远伴随自己。

陈裕来接着说道,由于“同行”竞争激烈,一些养生保健会馆为了将保健品卖出去,都会花样百出地进行推销,有的打感情牌,有的现身说法,夸大“药食同源”的特效,老年人被骗问题五花八门。近年来,某些养生保健会馆除了沿袭向老年人推荐保健品、保健医疗器械、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传统套路外,欺骗手段也玩起了“互联网 ”。如某健康管理中心在组织老年人健康讲座兜售保健品时,宣称与阿里健康合作,买保健品赠送“阿里健康股票”“中国智能健康股票”,赠送的方式为代持,消费者手中留有代持协议和一份手写出库单,真假难辨。

监管有待加强 养生要有智慧

一位业内人士说,目前对这些养生保健会馆实行全面监管较难。因为医疗行为与保健行为界限模糊,养生保健会馆属于“服务类”领域,只需要工商、税务的行政许可。养生保健会馆不属于医疗机构,不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范畴内。非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在经营活动中开展中医诊疗活动,必须有确凿证据后,才能按照《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但问题是,养生保健会馆为了逃避处罚,很多宣传都是通过口头或暗示性、引导性的语言来诱导、哄骗消费者,较少留下公开的印刷资料,造成取证难度较大。

同时,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多数不具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有些持有人社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从业证书,不属于医务人员,故国家卫生计生委目前对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尚无监管政策要求。而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企业主体资格审核、经营行为规范及消费纠纷调处,很难对其经营项目的专业性进行有效监管。

闽东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郭进说,注重养生无可厚非,老年人容易受骗,除了商家方面的原因外,老人对养生文化缺乏起码的辨别也是主要原因。我国的传统医学中,确实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是食疗不可能代替药疗,食疗只能治未病,是一种预防作用,但不少老年人嫌去医院看病麻烦,却轻信保健食品宣传的功效,导致上当受骗。要避免养生受骗,老年人需要提高对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的认识,系统了解中华养生知识,增强自身的辨别力,不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

专家解惑释疑 妙解养生文化

老年人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李灿东教授。李灿东说,如今,各种养生会所、健康管理机构、治未病中心大有井喷之势。似乎炖锅甲鱼、煮点燕窝、练个瑜伽就是养生了,刮痧、推拿、针灸、泡脚就是治未病了。然而,哪一位百岁老人是按健康食谱吃出来的?长寿的都是“有钱人”吗?没有“知未病”,如何“治未病”?如何“养生”?很遗憾,大多数人的养生走进了一个误区,似乎健康是可以“买”到的!

李灿东教授认为,健康没有统一的方法或固定的模式,也不是生活条件越优越就越健康;健康不等于完美,不同人群的健康水平不一样,十八岁的健康和八十岁的肯定不一样。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四维健康概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中医对健康的认知是:阴阳自和、形与神俱、天人合一。所以要健康,首先要有正确的健康观,时常保持心情愉悦,遇事时要有平静的心态,有正常的情感表达和避免长时间持续的压力。

要养生就不要迷信所谓的科普,现在的养生大多有知识却没有智慧。人们很轻易地就从电视、报纸、微信、百度……获得很多“养生知识”,如,粗粮比细粮好;野生的、天然的食物就比较好;每天要定时锻炼的人都会健康;每天要固定饮用一杯牛奶或一杯豆浆会更强壮……但是,养生始终面临着如何选择的智慧。殊不知,杂食是综合营养的来源,身体是一个复杂的“加工厂”,食物之间可以互相纠偏的;锻炼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因而,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同质化的养生保健比比皆是。

因此,养生的原则就是要顺应自然,从中医的角度就是要有整体的观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方法。养生是健康管理的一个环节,是防患于未然的手段。一个人生命全过程中必然经历不生病、快要生病以及生病相互交替的各个阶段,古人称之为“未病”“欲病”“已病”。如果没有对人体当前状态的把握,没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做出相应的风险预警,如何能够做到真正的养生和治未病?因此,要真正实现养生、治未病,首先就要基于对当前状态的辨识,把握当前是何种状态。也就是说,要养生,就需要了解自己“是什么状态”“有什么风险”“如何防范”“效果如何”,以实现对生命活动进行全程、动态、实时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