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篇】华侨大学 全面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平台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18-12-18

   华侨大学龙舟池校区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

   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嘉庚广场

“‘一带一路’建设为侨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推进科学研究、深化社会服务、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12月3日,在汕头大学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侨资四校工作交流联谊会上,华侨大学校长徐西鹏倡议,四校可以充分发挥国际化及侨务优势,秉承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联合成立“侨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盟”,发挥华侨高等教育的枢纽作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徐西鹏的倡议,得到了其他高校的积极响应。这也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学”、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侨大学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所作的新探索。

华侨大学办学58年来,始终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积极发挥工科优势和华文教育特色,坚持为侨服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项工作。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进入“新时代”发展阶段的关键一年,同时还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5个年头。正是在“一带一路”新机遇下,为侨而办、因侨而兴的华侨大学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地缘优势,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攻方向,在英才培育、学术研究、决策服务、高端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综合发力,全面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平台。

打造海丝研究学术高地和重要智库

11月中旬,由华侨大学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马“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马来西亚举行。每年一届、两校轮流承办的该研讨会,在中马两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两国智库深入交流、推动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

自2014年3月成立国内首家“一带一路”高校智库——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以来,华侨大学充分发挥侨校优势,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精准发力,构筑起“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高地和提供决策咨询的重要智库,得到政府和国内外学界的一致认可。

五年来,华侨大学积极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前沿性课题研究,共承担相关课题11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项(重点项目2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30项,并资助了一批海丝研究专项课题。

学校还积极打造学术交流、凝聚共识的高端平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端论坛”、中泰战略研讨会、“中马‘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等,已成为华侨大学常态化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

华侨大学还致力咨政建言工作,组织开展实地调查,提交研究专报。2015年8月,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培源教授与新华社驻斯里兰卡分社组成联合调研组,前往斯里兰卡开启建院以来首次海外调研。此后,学校还组织人员先后赴斯里兰卡、缅甸、老挝、马来西亚、丹麦、德国、瑞士等国家进行专题调研。

2017年9月,在外交部政策研究司协调安排下,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关一凡、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林宏宇、副教授黄日涵等人员赴波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访问,与三国政府、智库、媒体就中国经济前景、“一带一路”倡议等进行深度交流。

今年年初,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海丝蓝皮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报告(2017)》,成为首部关于海丝研究的年度报告。该校华侨华人研究战略性工程《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自2011年开始已连续出版七部,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得到积极的肯定。

目前的华侨大学,是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网络的三个牵头单位之一。今年9月,在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公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中,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入选“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高校智库,排名第二。

“华侨大学创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城市厦门设有校区,拥有丰富的华侨华人资源,与海丝沿线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意味着,打造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高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智库,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徐西鹏说。

培育“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使者

“在未来的一年里,我希望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更深地感悟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传递者和中外友好的使者。”前不久,来自泰国的演胜如此憧憬今后的学习生活。

当日,华侨大学第十四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开学,来自泰国、印尼、菲律宾、老挝、阿联酋、柬埔寨、越南等7个国家的105名政府官员,正式开启在华侨大学为期一年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

据悉,华侨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由“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更名而来。自2005年创办至今,该班已为泰国、印尼、菲律宾、老挝、安哥拉、马来西亚、柬埔寨、苏里南等8国政府培养了800余名高级汉语人才。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兴起中文热。华侨大学也特别加强面向海丝沿线国家的高端人才培训与培养,先后打造了“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等一系列声名远播的华文教育品牌项目,致力于培育“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使者。

学校高度重视这些教育项目,为全面提高学员的中文水平,还开设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武术、绘画、民间手工艺等各类文化课程和讲座,让学员了解、修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毕业后来中国学习的卫宇达是华侨大学“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的第2期学员,起初他一点中文都不懂,现在已经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特别喜欢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现在的卫宇达,已是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

由华侨大学与安哥拉总统基金会合办的“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致力于将项目学生培养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青年科技人才,毕业后能够成为安哥拉国家建设发展的栋梁,成为中安友好合作的推动者和支持者。卫宇达说:“我很感谢华侨大学,希望能在中国学有所成后,回去后服务我的国家。”

而政府官员班的许多学员,在经过华侨大学的学习之后,运用掌握的汉语知识和了解的中华文化在本职岗位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所在国和中国的交流贡献力量,并逐渐成为所在国政府在经济、文化、教育、外交领域的中坚力量。

国务院侨办文化司相关领导曾经评价称,“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已经成为中国与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此外,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下,华侨大学面向海外承办“一带一路”贸易畅通高级研修班。2年来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近100名政府官员(包括菲律宾前内阁部长、泰国国会议员、马来西亚拿督等)、商界精英、专家学者参加。学校积极加强“一带一路”专业人才的培养:先后面向全校开办泰语、印尼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选修课,为“一带一路”培养外事人才和文化传播人才;应用经济学博士点设立“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方向,积极培育高层次经济管理类人才;依托国家旅游安全基地,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机构合作,合办泰国农业大学孔子学院、泰国普吉中学孔子课堂、缅甸福星孔子课堂等,继续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华文教育基地……“长期以来,华侨大学一直致力于培育更多的促进‘民心相通’的使者。”徐西鹏说:“58年来,学校为海内外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近20万名,其中超过5万名校友分布在境外各地,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加强民心相通的友好使者。”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五湖四海

徐西鹏说,华侨大学是国务院侨办领导的华侨高等学府,一直致力于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11月底,华侨大学又承办了新一期海外文化社团中华才艺(合唱、广场舞)培训班。来自美国、加拿大、奥地利、阿联酋、新西兰、墨西哥、法国、日本、智利、英国、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的40余名海外华人艺术社团文艺骨干,在该校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学习。

华侨大学是国务院侨办中华才艺(音乐·舞蹈)培训基地。基地培训内容以中国民族舞蹈、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户外乐舞文化等中国传统乐舞艺术为主,以书法、国画、剪纸、陶艺、茶艺、武术、太极等中华才艺及采风和文化考察为辅。

据介绍,培训基地自2013年5月落户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五年来先后举办了7期中华才艺培训班,培训学员遍及30余个国家和地区。

而2010年7月1日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揭牌的“中华才艺(龙舟)培训基地”,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在全国设立的第一家培训海外华侨华人龙舟竞渡选手的基地。自设立以来,已承办了五期培训班,来自泰国、美国、缅甸、安哥拉、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多个国家或地区240余名海外学员受益。

统计数据显示,华侨大学两个国务院侨办中华才艺培训基地,近年累计举办了14期培训班,培训海外华人文化社团骨干近800名。“通过这些海外学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惠及更多的海外民众。”徐西鹏说。

每年的寒暑假,在华侨大学,还有一批境外生团队,返回自己的住在国,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汉语口语课上,队员们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汉语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中华文化课上,他们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剪纸、书法、脸谱、茶艺、武术等艺术形式带到境外小学生面前;他们还精心筹备中国文化展,向当地民众展示中国剪纸的灵巧、书法的奥妙、茶艺的典雅和拳法的气韵,让境外民众大为赞叹……

这个团队,就是华侨大学“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团。自2016年7月组建以来,团队足迹遍及4个国家的21个城市,海外受益青少年达8000余人。12月初,该团队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的第一个金奖,这是华侨大学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2015级泰国学生张志宏曾是实践团团长,自团队成立起参加了全部5次实践活动。今年已经近40岁的他说:“是汉语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希望让汉语改变更多远在异国、热爱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学生的命运。”

同时,华侨大学积极组织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中华文化大乐园、中华文化知识竞赛、中华才艺培训和比赛等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开展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培训。近五年,组织在校境外生冬、夏令营40余次,近3000人次参与。仅2017年,就为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17个国家的3251名华裔青少年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研习活动,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并推广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探索打造一系列具有影响力和高显示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品牌,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战场,是华侨大学的目标。”徐西鹏说。

“面向未来,华侨大学将坚持‘侨校名校’发展战略,牢记大学使命,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进一步增强为侨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关一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