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你的个人信息被索取了吗?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卢金福 谢玉妹 陈诗婷等 | 时间:2019-01-08

2019年1月8日福建日报网事版(9版)主要稿件:

APP成个人信息流失“重灾区” 你的个人信息被索取了吗?

2018海峡两岸新媒体创业大赛 “新应用”主题赛燃动泉州

10部公益微视频传播泉州道德力量

福建援藏工作队昌都送温暖

东南网新推《继艺》专栏 聚焦闽台民俗技艺

APP成个人信息流失“重灾区” 你的个人信息被索取了吗?

漫画《“疯狂”索取》 新华社发 翟桂溪 作

想用APP,就得授权获取个人信息?日前一项测评报告显示,APP正成为个人信息流失的“重灾区”——

你的个人信息被索取了吗?

东南网1月8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近日,中消协通报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报告显示,测评的10类100款APP中,有91款APP涉嫌存在过度收集或使用用户信息的情况,近半数APP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位置、通讯录、手机号系重灾区。通报公布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日前,QQ音乐、手机天猫、网易新闻等14款APP更是因此被中国互联网协会“点名”。APP为何频繁越界,该如何应对,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对此,记者进行了各方走访。

用户方:轻易奉送 网友“理由”充分

中消协的测评报告公布后,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不少网友对于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深有体会。

“不给信息不让用啊”

网友“小了丸子”说,每次申请注册APP都需要填写一大堆的个人资料,还得允许读取手机上的信息。

“之前都没有注意过,最近换了手机重新下载各种APP才发现,大部分软件都是不给权限就会反复弹窗,即便是用不到的权限。一旦拒绝授权,就不能正常使用。”网友“等前路平坦等你来”说。

“不清楚不在意”

许多网友并不关心自己个人信息被过度获取的问题。网友“敲错键盘”表示,注册时APP给出的“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选项,基本上没有人会点不同意。因为大部分人不在意这一点,根本不会细看,软件需要什么权限就授权什么权限。“软件拿到这些权限之后,会做这个软件该做的事还是做不该做的事,我们用户就不清楚了。”他说。

“就图个方便省事”

也有网友指出,放弃部分个人隐私也是在所难免。“比如电商购物,如果平台不保留用户私人信息,那么你每买一件商品都要重新填写姓名、地址、邮编、电话等等。”网友“二师兄”表示,在信息化时代,用户有时只能“出卖”个人信息去享受便捷。

记者发现,许多网友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被过度获取有什么后果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同意授权后,是不是我们通讯录和相册内容都会被平台运营方看到?”有不少网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网友“蠑粝”则认为,用户的高容忍和法律的不重视共同造成了无良企业的猖狂,“有些APP强制用户允许访问短信、电话、定位,这其实是一种霸王条款”。

“大数据时代,用户数据成了被争抢切分的蛋糕。”网友“喵微博鑫”说,APP功能应该由用户选择是否接受使用,不能捆绑,更不能胁迫。

“现在许多互联网企业,把用户信息作为公司的财产,拿去买卖。”长期从事IT行业的网友苏新哲建议,APP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应该被约束,在没有使用APP的情况下,应该关闭获取手机个人信息的通道,同时要有注销功能,让用户可以自主销毁个人上传到APP上的信息。用户数据属于个人,企业只能把大数据用于研究,不能直接出售给第三方。

运营方:热衷获取 APP织成信息“捕捉网”

福州的海瑶是一名手机控,手机上下载了美食、旅游、理财、拍摄等各式各样的APP。她说,每次注册APP时并不会仔细阅读相关条款的具体内容,图省事直接就点同意,虽然她知道这样做会给信息泄露留下安全缝隙。

海瑶告诉记者,此前她通过好友在朋友圈转发的链接下载了一款理财类的APP软件,登录注册时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没过多久,她就接到了各种推销理财产品、股票和贷款的推销电话。“我习惯了,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很难有隐私,只能自己加强防范,不要被骗。”海瑶说,在互联网上,个人隐私泄露的情况很严重。

APP过度获取个人信息的行径并非无人抗议。2018年7月,大众点评APP被投诉:通过微信登录时,个人在酒店、餐厅等地的签到与点评信息会对微信好友显示,且无法删除。随后,大众点评进行道歉和整改。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但各类APP伸向用户个人信息的“手”并未收回。

记者随机下载了几款APP,发现除了注册时要填写手机号等常规信息,大部分APP都要求获得读取位置、通讯录等较为敏感的个人信息的权限,有的还要求获权打开手机相册和相机。有些权限与APP功能关联性并不大。

一款名叫“宝宝树小时光”的APP,打开后弹窗提示“需要使用电话权限,您是否允许?”包括拨打电话,获取手机识别码,监察、修改或忽略拨出的电话。一些没有社交功能的APP也需要获取定位的权限,如一款名叫“融360”的理财APP,会要求允许读取位置信息,还需要读取上网记录,注册时只有服务协议,没有相应的隐私协议。

这种情况甚至蔓延到了校园。福州不少学校要求学生下载并注册各种APP,由此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家长的担忧。福州家长刘女士说,孩子在一款安全教育APP上登记了个人信息,之后便陆续接到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对方能明确说出孩子的姓名,她怀疑是安全教育平台上登记的信息泄露了。

中消协的通报显示,出行导航、金融理财、拍摄美化、通信社交和影音播放等5类APP过度收集或使用用户信息的情况较为严重。福建本土APP美图秀秀也被指涉嫌过度收集可识别生物信息、财务信息等,以及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时,未说明双方所承担的相应责任。

记者登录美图秀秀APP,看到一条提示:在使用美图秀秀前,请认真阅读《用户协议》及《隐私政策》,同意并接受全部条款后方可开始使用美图秀秀。而对此,美图公司回应称,公司极其重视对用户信息和隐私安全的保护,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绝不会滥用数据。

一款日历APP在登录界面提示需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及提供的对应功能。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危害:没了隐私权 还被黑客“惦记”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教授、福建省网络安全与密码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欣沂分析指出,APP企业热衷于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主要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在驱动。通过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建立大数据,可以完整全面地了解用户,以进行定制化的广告推送,商机巨大。

而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最主要的风险,是个人隐私遭到侵犯。APP的发行方对用户了如指掌,甚至比本人还要了解自己,用户的隐私权基本丧失,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除此以外,近几年频发的数据泄密事件充分说明,APP的发行方疏于对其收集到的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黑客也可以获取这些个人数据,带来更严重的安全隐患。

有舆论分析,这些“走失”的个人隐私信息数量庞大,极易被犯罪分子盯上,成为牟利的窗口,甚至形成产业链。2018年9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法制日主题活动期间,福建省公安部门通报了非法利用网络信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6起省内典型案例。龙岩市公安局侦破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将受害人的个人照片、手持身份证照片、家庭住址等信息导出,提供给诈骗团伙或用于制作假证件等违法犯罪,非法牟利上百万元。

【专家观点】保护隐私,行业和用户都得上心

黄欣沂教授认为,目前出现的APP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乱象,需要依靠行业自律。他说,因使用APP产生的数据所有权模糊,究竟归属用户还是APP商家,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观点。很多时候,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的隐私已经被侵犯,无法在第一时间投诉。隐私条款更是形同虚设,用户往往为了使用APP而忽略或被迫接受APP中的隐私条款。

2018年5月,推荐性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生效,填补了国内个人信息保护在具体实践标准上的空白。按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应有明确的目的,不得超出产品功能相关目的收集额外的个人信息。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王德星认为,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存在散、乱、杂和不精细,对企业保护个人信息所负法律义务落实的方式缺乏可操作性。

对此,黄欣沂建议,国家应该加快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确立个人信息在法律上的主体地位,规范APP企业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依法惩处违法行为。他也表示,自己的信息属于个人财产,用户要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意识,不要下载安装来路不明的APP或者软件,同时要安装安全防护软件,避免个人信息被盗。

2018海峡两岸新媒体创业大赛 “新应用”主题赛燃动泉州

东南网1月8日讯(本网记者 谢玉妹 陈诗婷 傅心玫 薛逸群) 备受关注的2018海峡两岸新媒体创业大赛“新应用”主题赛,于2018年12月25日在泉州滨海大酒店圆满举行。最终,《车联网大数据运营》《基于人工智能的图片视频深度压缩与增强》《智能互动橱窗》《居家健康管理与照护系统》等4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至此,本次大赛的三场主题赛事全部结束,共12个优秀项目晋级总决赛。

本场“新应用”主题赛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指导,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主办,东南网、福建报业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福建日报经济文教部、新福建客户端、海峡网、闽南网、福建省中小企业联合会联办。

组委会邀请了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孟轩、亚马逊AWS中国政企事业部解决方案架构师廖良茂、泉州金控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夏徐斌、云逸资本联合创始人程建云、百度(厦门)创新中心运营总经理郑添天等嘉宾担任评委,阵容强大。

当天,吴孟轩和廖良茂还分别进行了题为《新科技 新媒体 新应用——成为一个说书人》和《AWS助力媒体创新》的主题演讲,为与会者带来满满的“干货”分享。

吴孟轩表示,在新媒体行业想获得成功,要有永续经营的理念,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新媒体产品“要有温度,能够缓解受众的焦虑并帮助受众追求渴望,在产品设计时要贴近人性”。

他强调,要“入乡随俗”讲好品牌故事,当好一个“说书人”,“好的新媒体应用会创造一种情境”。编制完美的故事,必须深入了解品牌自身的历史和它所在产业的竞争史,并且随时关注社会趋势,探寻消费者感兴趣的话题。最重要的是忠于品牌本身,不能动摇品牌定位。

廖良茂则分享了新媒体企业实现创新、新应用的新思路。当前新媒体公司普遍面临受众期待提高、业务变革快、运营成本高等问题,廖良茂认为,要建立更快、更智能、更高效的媒体工作流程,离不开云计算服务的助力。

在廖良茂看来,云计算就像电一样,需要的时候插上电就好了,为新媒体公司降低成本,“数据在云端可以无限量地保存,整合的机器学习技能也可以为媒体客户挖掘内容及数据价值提供更多可能。此外,所有服务器之间互相连通,遍布全球,可以帮助客户经济、高效并快速地全球化部署系统。”廖良茂说。

10部公益微视频传播泉州道德力量

东南网1月8日讯(本网记者 林杰 通讯员 程兴华) 日前,由泉州市委文明办联合东南网拍摄制作的10部泉州市道德模范系列公益微视频在东南网泉州频道、泉州文明网及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正式展播,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并留言点赞。

道德模范微视频每部时长约3分钟,故事的主角来自泉州各行各业。他们当中有助人为乐的“献血天使”吴佳色,以身挡弹、擒拿嫌犯的见义勇为模范李天从,为困难户送鱼、义卖捐赠老人协会的模范吴益生,敬业奉献的惠安女陈丽英,孝老爱亲的模范沈良娘等。10部微视频聚焦道德模范的突出事迹,通过场景再现、个人讲述等手段,生动鲜活地再现道德模范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

泉州市委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拍摄公益短片旨在深入推进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常态化,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泉州的深厚氛围,进一步展示泉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深入开展全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接下来,将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组织做好道德模范系列公益微视频的宣传、推广和播放工作,使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家喻户晓,进一步弘扬社会正能量,引领社会新风尚。

福建援藏工作队昌都送温暖

东南网1月8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 1月4日,由西藏昌都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团市委,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昌都市2019年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和爱国爱教宣传“五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灾民安置点举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受灾群众心坎上。

2018年,江达县波罗乡发生“10·11”“11·03”两次山体滑坡。目前险情已过,但仍有一些受灾群众还住在临时安置点的帐篷里。

福建援藏干部、昌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苏生财介绍,此次“五下乡”活动,共为安置点群众送去总价值达52.62万元的生活物资,其中包含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和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共同发起的“爱在昌都·寒冬送暖”公益捐赠活动筹集的39万元物资。

东南网新推《继艺》专栏 聚焦闽台民俗技艺

扫码观看专栏

东南网1月8日讯(本网记者 王培欣) 传闽台艺,续一脉情。2019年元旦,东南网全新推出专栏《继艺》聚焦闽台民俗文化,捕捉匠人背后的故事,以一脉相承的民俗技艺为纽带,唤醒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记忆。

《继艺》专栏拟每周一期,以匠人的传承故事为切入点,由点及面,勾勒闽台两地传统民俗技艺的发展、传承与创新。在“匠人故事”的基础上,专栏特设“工艺档案”“传承者说”“老艺新生”等子栏目,多方位展示闽台民俗技艺的独特魅力。

专栏首期聚焦闽台传统手工艺锡雕,从同安的传承人郑天泗与妻子庄亚新“复活”锡雕的故事入手,讲述他们重拾锡雕技艺、改良创新,让几近绝迹的锡雕技艺重新拥有知名度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