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1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黄雪梅 通讯员 黄海 文/图) 编者按 2019年2月2日是第23个世界湿地日。为更好地履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义务,1月18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在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举行,并首次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1月24日,福建主场宣传活动在三明永安举行,同时举办永安龙头国家湿地公园授牌仪式。我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意在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的氛围。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鸟类的乐园”。九盘溪是闽江支流之一,曾受大规模生猪养殖污染,溪水黑臭。为保护闽江水源,2017年,南平市全面整治养殖污染。经过一年多的自然净化,九盘溪水变干净了,吸引越来越多的鸟儿。近日,本报记者前往九盘溪湿地,体验“人鸟相见,其乐融融”的和谐之美。 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高洲村,位于闽北最南端的山村,闽江支流九盘溪穿境而过。2017年高洲村大规模拆除猪栏,清掉2万多头生猪,水生态大为改善。2018年10月以来,很多候鸟落地越冬,河流湿地成了鸟的乐园,鸳鸯戏水,更是九盘溪湿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9年立春前,趁着晴日,记者跟随福建省观鸟协会会长杨金、理事沈世奇等人,驱车从福州前往高洲村。不到两小时,观鸟人一行就到达村部,接上村支书池金叶,一同前往九盘溪的第九道湾。 鸳鸯列队溪中游 高洲村位于闽江中游,地处延平、尤溪、古田、闽清四县市区交界处,是“一脚跨四县”之地。穿村而过的九盘溪有九道湾,生态环境适宜鸳鸯栖息越冬。 阳光照耀,微风轻拂,鱼塘波光粼粼。沈世奇眼光掠过鱼塘,瞄向对面山林。“有货!蛇雕,很大!”他激动地端起胸前相机,咔咔咔连拍几下。经他提醒,众人看到一只蛇雕,正立在一棵枯树上东张西望。 初来乍到,就有这么大见面礼,沈世奇异常激动。他说:“蛇雕是中大型猛禽,处于食物链中上端,喜好吃蛇、鼠等动物。有蛇雕出现,说明这里生态链完整。” 池金叶回应道:“说得对!九盘溪流域是蛇的王国。我们樟湖镇有崇蛇民俗文化传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都开展大规模崇蛇活动,在高洲村潘公堂后山的竹林里有两条大蟒蛇,蛇身粗13~15厘米,挖笋的村民连续三年遇见,但都没有伤害蟒蛇。” 鱼塘看护人林成建从远处走过来,听说是来拍鸳鸯的,就说:“现在10点多,太迟了!早上五六点时,鸳鸯最多,我在床上都能听到鸳鸯叫声。” 林成建带路,一行人来到九盘溪的第九道湾区。由于鸳鸯生性胆小、机警,容易受惊,极善隐蔽,稍有动静就躲起来,所以不能靠近观察。观鸟人只能站在公路边,远远地俯瞰第九道湾,拿着望远镜扫描。 “鸳鸯来了!”沈世奇激动得声音都变调了。他左手放了望远镜,右手抓起胸前的相机,对着溪湾连续咔咔几下。“拍到了!三只鸳鸯,一母带两公,列队悠游。” 池金叶说:“接近中午时,鸳鸯活跃度低,此时能拍到鸳鸯,真是太幸运了!” 沈世奇赞叹道:“这里真是鸳鸯的乐园:溪湾处,树比较高大,相对隐蔽,鸳鸯不易被天敌发现;水面较宽,可食用的鱼较多;湾区水流平缓,适合鸳鸯戏水,而且溪里有露出水面的石头,鸳鸯洗了澡就能站在石头上晒羽毛。” “确实,鸳鸯喜好在溪湾处栖息。每年10月至来年3月这段时间,在九盘溪的九道湾,都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鸳鸯。”池金叶说。 伯劳苇上想吃蛙 回程路上,大家都羡慕沈世奇好运气,因为他拍摄到的蛇雕与鸳鸯,都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手把方向盘的杨金突然停车,小声地说:“你们看,公路上有棕背伯劳在拖拽华南雨蛙。” 大家纷纷探头前看。 棕背伯劳受到惊吓,丢下猎物飞到芦苇上,眼睛却直盯着地上的雨蛙,仍不肯放弃。 从冬眠中被拖出来的华南雨蛙,此时完全吓醒了,尽管被啄掉一条腿,仍然顽强地进行“三脚跳”,艰难地向路边草丛逃生。 意外撞见棕背伯劳与华南雨蛙之间的缠斗,杨金兴奋地说:“棕背伯劳虽是常见鸟,却是千古以来文人墨客的心头爱,她是‘劳燕分飞’这个成语的两个主角之一。” 见大家饶有兴趣,他进一步介绍,棕背伯劳是留鸟,燕子是候鸟。《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中有诗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有诗句:“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可见,古人通过观察季节的变化和鸟类的活动,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途中,沈世奇手持望远镜扫描九盘溪,突然叫道:“快停车!冠鱼狗!”可惜,冠鱼狗在九盘溪上一飞而过,拍摄未果。 资深“鸟人”杨金介绍,冠鱼狗是反映溪流生态状况的指示鸟种之一,通常出现在生态良好的湿地。冠鱼狗的名称由来,因其头上有耸立的冠羽,而且像猎狗般捕食。它常常停在溪边树枝上,静候猎物出现,一旦发现爱吃的鱼,就发起精准攻击。 一路上,杨金总是触景生情讲起鸟儿故事,池金叶则介绍高洲村的情况。 池金叶说:“本世纪初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山绿起来;2017年禁止大规模养殖生猪,让溪水变清了。” 高洲村土地面积80025亩,其中森林面积约76000亩,名冠樟湖“第一”林村。上世纪90年代,高洲村乱砍滥伐猖獗。2001年开展林改后,商品林分山到户,盗伐商品林少了;但当时生态林不能分,盗伐生态林依然严重。2004年,村民黄荣其、黄春其等人主动提出,承担管护九盘溪沿岸2000多亩生态林的任务。现在这片森林,由高洲村委会、村民小组以及黄荣其、黄春其三方共同管护。 由此,高洲村生态越变越好,猫头鹰、蛇鹰、斑鸠、灰鹡鸰、白鹇、画眉等禽鸟越来越多。池金叶的家就在国道边上,家门口桂花树上都有鸟窝。 生态变好了,村民既高兴又烦恼,因为野猪、野兔、野鸟等动物多起来后,常常光顾农田,糟蹋农作物。 “我们村正谋划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优势产业。”池金叶说,对于农田耕作条件好的自然村,可考虑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村,就优先发展休闲旅游业,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农业与旅游相结合,从而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 采访札记>>> 保护湿地,为鸟更为人 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价值,还具有科研、教育和娱乐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过度侵占湿地,造成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功能有所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为了加强湿地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省不断强化依法保护湿地的力度。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福建省省级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提出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省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明显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 候鸟来栖是对生态改善的最好肯定。去年入冬以来,大批的候鸟由北向南迁徙飞临闽江口湿地。芳草萋萋的湿地上出现万鸟翱翔的场景,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鸟类,更为珍稀的是被国际鸟盟列为极危的勺嘴鹬。来自俄罗斯的勺嘴鹬,飞越了半个地球来到闽江口湿地,其中一只戴着标有“32”字样的脚环,这是俄罗斯鸟类保育研究会给在俄罗斯繁殖的勺嘴鹬戴上的特有的标志。 现在,我省不少地方树立“保护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把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结合起来,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维护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