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永远的笔——缅怀何少川同志

来源:东南网 | 作者:马照南 | 时间:2019-04-02

一支笔,普通的公文笔,轻轻搁在《走进大田》书稿208页。写作或审改文稿,是何少川同志日常生活的一个习惯。但此时,搁在稿上的笔却成为一个永远的定格。

2019年1月21日晚9时许,何少川同志在审改《走进大田》书稿时,突发心梗,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

少川同志审改时很细致很认真,从用词的科学规范、文字简洁优美,到标点符号,都十分考究,一如他在福建日报当记者、编辑;也一如35年前开始主政省委宣传部工作以来审改各类文稿和批件。

这篇文章,成为少川同志最后审改的书稿;这支笔,成为他最后用过的笔。这,构成一幅永恒的画面。少川同志以他对党的无限忠诚,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无私地贡献给党的宣传事业、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贡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文艺创作。他,是在工作岗位倒下的!真正为弘扬福建文化事业鞠躬尽瘁!

“要写出特色”

第一次见到何少川部长,是1985年夏天,《当代中国的福建》的编写会议。会上,他给我们做了动员和编写要求的讲话。他说,中央决定编写丛书。中央各部门、各省都开始行动。我们福建各部门、各地方要写,而且一定要立足实际,总结出我们省的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写出特色,这才有意义。他的讲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少川同志的指导下,全省各个部门各个地市都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的工作放在福建的历史,放在和全国比较当中,来寻找出自己的特色。

几个月后,各部门各地就编写《当代中国的福建》提出具体思路。何部长主持会议,一边认真听,一边和大家商量。轮到汇报时,我有点紧张,说闽北最大的特点是绿色,是福建主要林区、福建粮仓、武夷山旅游,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立足资源发展起来的地方工业。这些方面都有独特优势,也走过曲折的道路。何部长略加思索,点了点头说:“闽北这些特色还是很鲜明的。”

学界反映,《当代中国的福建》是结合福建36年来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最有特色的一套丛书,受到各界好评。何部长“要认真探索规律,把握特色、写出特色”,是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同时也是写文章的法宝,让我一生受益。

“要写出真实的朱子”

上世纪80年代,为推动闽北文化建设,发展武夷山文化旅游,建阳地委采纳了当地学者的建议,提出恢复朱子名誉、开展朱子研究。当时学术界思想的禁锢还比较大,朱子被挂上“唯心主义思想家”,遭到误读误解误判。有人竟然把“子虚乌有”毁谤朱子的材料编入史书,有的还歪曲朱子思想原意,肆意抹黑。对朱子怎么评价,能不能开展研究宣传?

带着满脑子问题和疑惑,我们多次向何部长汇报。他听后,就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决策提出明确意见。他说:“朱子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把朱子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来研究,写出真实的朱子,客观评价他的贡献。”为推动朱子研究,他指示福建社科院、社科联都要参加研究,同时让宣传部理论处具体帮助,使朱子研究工作得以坚持正确方向,蓬蓬勃勃开展起来。

令人惊叹与敬佩的是,作为学者型领导,少川同志对福建历史、人物、事件的准确而深刻的把握。在学术文化领域,他无愧是指路人和领航者。具体到他对朱子文化的研究,不仅宏观上指导,还作考证。在闽东,他看到杨家溪遮天盖地的榕树群,便询问历史,当地学者告诉说,这些榕树是当年朱熹避难杨家溪时,接受当地咨询,亲自指导种植的。他在散文《杨家溪探谜》写道:“800多年过去,虽然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历尽沧桑,如今却茂密参天,葱茏翠碧。”文章写的是榕树群,何尝不是寓意着朱子文化的命运呢?

少川同志组织作家采访撰写《走进尤溪——朱子文化城》,全面描述朱子在尤溪出生,朱子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对尤溪教育文化民风民俗的深刻影响。这本书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尤溪朱子文化建设。一次,他拿着《走进延平》报告文学散文集的封面设计征求意见,问书名定《华夏理学名邦》怎样?大家顿时眼睛一亮,深感只有对历史上朱熹等“延平四贤”杰出贡献的深刻把握,才能出此恰当的好书名。

“要记叙,也要有文采”

最近一次“走进”采风写作会议上,少川同志说:“这十几年来,看了大家的文章,感觉写得是好的。写纪实类散文、报告文学,要有记叙,也要有文采。”

“要记叙,也要有文采”,体现散文创作的规律,也体现少川同志散文的特点。少川同志是散文大家,著有《故乡的花》《古榕魂》《高山含笑》《前言后语》《何少川散文自选集》《异域寻踪》《撩人心扉》《山海幽幽》《闽南——多彩的家园》《福地行踪》等。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翟泰丰评价少川同志散文“思越千载,哲情博大,思理深邃;赋大自然之灵气,抒山川景色之壮美,吟史今人物之功过,题材广泛,才情奔放;善以散文为诗,诗中议文,文中赋诗”“必将震动我国散文界”。确实,少川同志散文融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景观于一炉,富于时代性、哲理性,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要记叙,也要有文采”,也是《走进八闽》系列丛书的特点。这套丛书是少川同志带领作家们深入基层,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走进全省84个县市区、企业、农村,用文化视角观照我们的新时代,写下两千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和散文。丛书深受各界欢迎,体现了写事与写人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在记叙中体现文采。《走进八闽》被誉为福建历史上最全面最深入,也是与实际结合最紧密、最有成效的采风活动,在全国是首创。这与少川同志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这支笔,将成为砥砺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每当我想懈怠的时候,想起这支笔和它的主人,便会抬起头来,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