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桃溪流域桃城示范段 水生态+,建设人水和谐的桃源 永春,古称桃源,有“山水桃源,四季永春”之说。永春处处有风景,水利风景区是其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 永春将绿色电站建设融入城乡统筹发展中,5大水系沿线22个乡镇共创建80个县级示范村,在石鼓镇、吾峰镇、湖洋镇等乡镇结合绿色小水电建设,打造2个国家级、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建设一批湿地公园和亲水休闲平台。 小水电站关停退出,并不意味着失去价值。郑双伟说:“这些小水电站,上岗时,带着星光;下岗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文创产业带动下,不少小水电站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游的一大亮点。 近几年来,霞陵溪流域围绕“清新流域、生态两岸、富美乡村”的目标,结合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实施综合治水,拆除退出电站6座、调整运行2座,并将埔头水电站改造成水电科普馆。以水系为主轴,深入挖掘霞陵溪流域传统文化、自然风情,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乡村。同时,实施省级农民示范园区项目,完成农业示范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霞陵溪流域治理后,近年来五里街镇一日游的游客达8万人次。 桂洋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下岸电站、水尾林电站退出后,恢复瀑布景观,并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桂洋水美景区——闽南壶口瀑布生态旅游项目,现已完成核心景点7D玻璃桥和无动力儿童乐园建设,下一步将建设惊险索道、拓展训练基地和综合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根据河流功能定位调整,依托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载体,永春以“生态+产业+宜居”的模式,把生态、生产、生活融合起来,让“生态佳”进一步转为“生态+”,发展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2018年全县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4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乡村旅游总收入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延伸阅读>>> “五全六治”,成就城乡水美 □黄雪梅 永春山清水秀,境内大小河流75条,水资源丰富。2017年,永春以入选福建省首批综合治水试验县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观念,从单一的水利项目建设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转变,综合治水取得了综合效益。 桃溪是永春县的母亲河,开展综合治水,永春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城市风貌结合起来,打造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近两年来,桃溪水利风景区配套建设人文景观,景区内涵不断丰富。随着慢行和骑行绿道的联通,如今走在桃溪畔,处处呈现出“人在画中游”的人水和谐之景,乡愁诗人余光中回祖籍地永春时写的题词“清水一湾舞白鹤,风光两岸映桃源”,是最好的写照。 城市要水美,乡村也要水美。在桃城镇南星社区,以往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处可见,常堵塞水流。通过实施综合治水项目,溪里各具风情的水草、兼顾分洪与亲鱼功能的堰坝、枕溪而过的廊桥,形成以南星溪为主线的景观带。溪水潺潺,成群的锦鲤簇拥嬉戏,一有游客喂食,就聚拢而来,噘着嘴抢食,人水相亲,其乐融融。 经过多年来城乡水美建设的实践,永春总结一整套思路与做法,以“三个坚持”做好“五全六治”——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坚持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坚持“避免单打独斗、避免大拆大建、避免人工破坏、避免设计施工脱节、避免面子工程、避免监管脱节”的六个避免原则,按照“全水系覆盖、全流域铺开、全方位施治、全过程监管、全民性参与”的五全思路,实施“环保先行治污水、河道整治防洪水、水土保持涵养水、生态修复净化水、文化塑造美化水、科学发展利用水”六水共治,努力把水利工程变成景观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同时,通过“水生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把水生态、水资源、水景观、水文化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从而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