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埕铁枝,百年绝技谋创新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庄严 | 时间:2019-04-25

刘端富(右一)指导团队成员做铁枝道具。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蔡雪玲 摄

东南网4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蔡雪玲 文/图)

4月22日,在福鼎市沙埕镇海洋文化展示馆铁枝展示厅,国家级非遗项目“铁枝”的代表性传承人刘端富,正指导团队成员制作铁枝小模具。他笑着说:“根据传统习俗,铁枝一年一度才展示一次。为了让慕名而来的游客随时可以一睹风采,我们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沙埕铁枝展示馆,这样,过去在室外表演的铁枝就可以在展示馆进行小型表演了。这也算是一种创新吧。”

福鼎沙埕铁枝,俗称“杠”“阁”,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渔家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据沙埕《刘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元宵节就已盛行“搬铁枝”,祈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距今已有273年历史。2008年,沙埕铁枝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早期的铁枝实际上是竹、木质结构,用人抬扛,单层2至3米高,可带唱腔,通常叫平阁。后来才演变成用钢管和铁条焊接成树丫般的枝状,并进行艺术加工和装饰,使之固定在车辕上,可进行搬行。随着技术的进步,铁枝制作的高度可达7~8米,甚至10多米,有些还安装电机,能够转动。在主题方面,除了吸收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精华,也融入时事热点、地方特色文化。由此,民间百年流传的沙埕铁枝在传承中创新和延续,在文化繁荣的大好时代绽放异彩。

非遗盛宴惊艳绝伦

“来了!来了!铁枝出来了!”每年元宵节福鼎沙埕镇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游客都想一睹沙埕铁枝的风采。

灯光辉映下,三台华美的铁枝花车精彩亮相,三层楼高的铁枝如云中瑶台,合着乐队的伴奏,在观众的簇拥中时而直线行进,时而交叉回旋,就像夜空中飘动的景色,如梦如幻。

沙埕铁枝闹元宵是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民俗节目,活动从大年十三开始,连续举办三天,每晚三台。当地人有“没看过铁枝,就不算过元宵节”的说法。

每晚的铁枝主题不一,有呈现通商贸易历史的“丝路良港”,有祈求繁荣昌盛的“太姥祈福”,有展示神话人物风采的“蟠桃会”,还有“中国梦”“玉兔探月”等。在高数米甚至十来米的铁枝上,小演员们着精美的妆容和各种扮相的服饰,手持道具,频频挥手,恍若是从历史时空中走来的君王将相、才子佳人、世外仙人,在清风拂动中,飘然超逸,精美绝伦。

铁枝表演涉及机械、服装、美工等技术性工艺,需要一整套人马参与。铁枝表演队一般由几个部分组成,前面是牌灯,有两个灯上面写着与这台铁枝内容有关的对联,也叫灯联。接着是乐队,旧时常奏桐山什锦或南音乐曲。乐队一般在布棚内演奏,随队行走的布棚乐邦,也叫“十锦棚”。“十锦棚”的四个角悬挂四个绶球,四边绣有戏文,十分美观。

“孙悟空的金箍棒舞起来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铁枝分为“文枝”与“武枝”两种形式,如“蟠桃会”突出武打表演场面,是一台经典“武枝”,重现《西游记》里齐天大圣孙悟空捣乱蟠桃盛会的情境。整台铁枝活灵活现,众仙栩栩如生,恍若人间天堂。

刘端富说,铁枝在沙埕一带渔乡流传数百年,渔乡人民把它当作“传家宝”,是众多民俗活动中最惊艳璀璨的一道风景。沙埕铁枝由于技术纯熟,能确保安全,特别是铁枝表演所蕴含的吉祥寓意,所以一直沿用真人表演,极富生趣。再加上“车鼓亭”“线狮”“跑旱船”“踩高跷”“连灯”“鱼灯”“街头小调”等参与踩街,规模空前,成为富有渔家特色、颇有影响的民间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