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救命神器”AED现身福州 网友点赞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冯川叶 陈楠 | 时间:2019-04-30

2019年4月30日福建日报网事版(12版)主要稿件:

“救命神器”AED现身福州 网友点赞

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孰优孰劣?

“救命神器”AED现身福州 网友点赞

投放于福州华林路屏东写字楼一楼的AED仪器。东南网记者 冯川叶 摄

东南网4月30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 文/图)日前,福建省红十字会在福州投放了40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并预计2019年在福州、厦门两市共投放100台以上。AED设备是何神器,如何操作?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有用:40台“救命神器”空降福州

近期,福州市民在市区公共场所发现了一些四四方方的神秘仪器,它们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被誉为“救命神器”的AED,近年来多次出现在猝死事件的报道当中。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能够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通过电击除颤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

2018年,福建省红十字会向社会发起了“‘救’在身边”募捐项目,项目款项共100万元,首批采购40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投放于部分人员密集的高校和单位,并为投放AED的高校、单位培训红十字救护员。为了推广AED的使用,福建省红十字会还公布了福州地区AED设置地图,让更多市民了解AED投放场所。此外,借助AED平台,福建省红十字会还配套设立了“红十字爱心救护角”,组织红十字救护员开展志愿服务。

AED的投放也引发了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称赞“救命神器”来了。由于首批投放地点均为学校、机关单位,不少网友希望能加快投放步伐,在体育馆、地铁站、大型购物广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也投放起来。

网友“灭霸”说:“因运动发生猝死的情况近年来很多见,‘马拉松’更是猝死的重灾区,亟须‘救命神器’的加持。”网友“韩风儿”表示,很多市民就算看见AED也不会用,科普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在福州这样人流密集的现代都市,目前投放AED的数量和“能量”还远远不够,许多网友希望能够增加投放数量,造福更广大人群。

简单明了的操作说明。东南网记者 冯川叶 摄

敢用:“神器”操作“一点就通”

“体外除颤仪”虽然听上去很专业,操作起来其实非常简单,普通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掌握。AED能够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并判断是否需要电击除颤,操作者只需根据语音提示按压按钮就可进行电击。如果心电图检测结果认为不需除颤,即使按下按钮也不会放电。因此,即便是非医疗人员也可以迅速掌握及时使用。

目前,AED知晓率和使用普及率仍不高。陈闽明是福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也是市政协委员,他长期关注公众场合急救设备和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据他介绍,根据医学统计,心跳停止4分钟内实施急救的成功率为50%,而心跳停止10分钟再实施急救的成功可能性仅为1%。“救护车平均需要15~20分钟才能来到患者身边,往往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陈闽明说,如果有人利用自动体外除颤仪先行抢救,就能为心脏病突发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自动体外除颤仪操作很简单,非医务人员经过20分钟培训就会使用。”陈闽明介绍,在发达国家,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紧急救助人员和警察都能正确操作这种仪器。

省政协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李笃妙在今年省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大众急救培训的建议。他认为,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判断一个国家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大众急救知识的普及。

李笃妙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猝死发生约180万例,每分钟猝死3人,仅不足1%的人获救,这与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有关。德国的急救普及率为80%,法国为40%。在澳大利亚,大约40%的人口具有急救知识,25%的家庭在家中常备急救箱,法律还规定群体中至少要有一人具备急救知识,甚至连小学生都要定期接受急救培训。在日本,公民拿到驾照之前必须参加“应急救护处置讲习”培训。

会用:急救不只是医生的事

除了加快投放速度之外,要让“救命神器”真正“救命”,还需要解决能用、敢用等问题。

李笃妙说,目前在我国,对广大民众进行急救培训的条件已经具备,二级医院遍及城乡,几乎每个城市都具有设备比较齐全的培训中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大众急救知识的普及。他建议,提高大众急救技能,首先要消除“急救只是医生的事”这一误区。超过黄金急救时间,患者的致残可能性大大增加,甚至难以挽回患者生命。基础的急救技能并非高深复杂的技术,要树立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的社会意识。

李笃妙还呼吁,法律要为施救者提供保护。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鼓励急救培训及格的人员参与患者救助,即使救助过程发生意外,施救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另外,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鼓励甚至明文规定二级以上的医疗单位每年免费为所在地一定人数进行大众急救培训,政府急救培训机构的设施应当免费向群众开放。医师协会和医疗团体应当进社区、进厂矿、进乡村、进住宅小区进行急救培训。企业、学校、厂矿、机关领导应当将大众急救知识作为培训职工基本技能的一项重要工作。

此外,卫生管理部门和宣传制作部门应当组织专家以视频、漫画、动画、文字等形式制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急救基本知识,利用大众媒介,扩大急救知识、技能的普及。

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孰优孰劣?

左手书卷墨香,右手屏幕、互联网

东南网4月30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实习生 董梦媛 整理)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阅读产品深入千家万户。现如今,不少人已经习惯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这无疑给纸质阅读带来巨大挑战,甚至有人提出“纸质阅读终将被电子阅读取代”的看法。而伴随着纸质书长大的网友群体则认为,阅读纸质书能够让人获得参与感,这是电子阅读无法代替的。

偏爱纸质书:“在场感”无可取代

在选择纸质阅读的网友中,不少人享受阅读书籍时的“在场感”。网友“子陌whh”表示,自己在阅读纸质书时会习惯在书上勾画,并在精彩部分写下感悟,“那些痕迹是有‘人味’的,日后看来也会觉得很有意思”。网友“未完待续”也持相同观点,“纸张的质感、装帧的方式、独特的气味,其实都算是书的一部分。它们会在你阅读时一起进入你的脑海,这是电子阅读做不到的”。

也有网友表示,自己会在阅读专业书籍和重要资料时选择纸质书,因为比较符合自己从小到大的阅读习惯,能够使自己集中注意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阅读纸质书就意味着你愿意花费时间来好好享受作者的思想见解。”网友“三只书虫”如此感悟。

倾向电子书:方便快捷海量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很多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这种便捷性让很多网友选择了电子阅读。网友“小鱼干”就是一个喜欢通过电子设备阅读的人,她觉得这不仅省去了携带书籍的麻烦,还扩大了自己的阅读视野,“电子书资源很丰富,你能轻易接触到很多优秀书籍,而纸质书受制于外形,容量是有限的”。她同时认为,电子设备增加了书籍的使用寿命,不必担心它们被损坏。

网友“我是套路侠”表示,自己工作很忙,很少能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坐下来读书,只能抽空阅读,电子设备能让他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进行阅读,“也算是把自己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

有评论认为,选择何种阅读方式,不该是一道单选题,二者其实可以并行。纸质书拥有温度,或者说“情怀”,在阅读完成率上也高于电子书,能唤起读者的专注和忠诚。而电子书则是新的“阅读生态”,在社交阅读、客户端阅读的覆盖性、互动性和便捷性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只要能培养人的阅读习惯,让大家“读起来”,无论何种方式,甚至无论阅读质量和体验如何,都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