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有戏”,移小步不换大形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树红霞 | 时间:2019-05-17

在三坊七巷风雨廊演出京剧《武家坡》选段。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摄

将戏曲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动古老戏曲活态传承,把闽剧搬进咖啡厅、书屋和古式院落,让年轻人近距离感受闽剧魅力

东南网5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文/图)

传承400多年的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和念白的戏曲剧种,2006年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如何才能让闽剧留得下、传得开、唱得响?

为唤起更多人对戏曲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我省首家聚焦戏曲艺术的工作坊——儒林有戏,坚持移小步不换大形,在保留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的经典的财富基础上,选择到年轻人爱去的咖啡厅、书屋和古式院落等场所进行演出,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戏曲的美与风雅。

“明万历年间,闽剧创始人曹学佺在福州成立最初的班社‘儒林班’。这是一个士大夫的家班,没有一丝市侩气息,上演的都是‘文人戏’。这种具有儒者本色的风格正是我们想回归的,所以工作坊就取名‘儒林有戏’。”“儒林有戏”创始人林特说,他们不断探索戏曲传承创新之道,在与年轻观众的不断碰撞中,渐渐做活“戏曲+”。

庭院开放式演出

“除夕夜风雪天,家家户户忙过年。可怜我王汉喜,穷无柴米缺油盐。大年下四方难讨饭,奉母命岳家去借年……”5月6日,福州南后街风雨廊,闽剧经典传统剧目《借年》一开唱,清新典雅的风格和优美流畅的唱词,顿时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这场人气颇高的闽剧快闪,演出团队正是“儒林有戏”。

演出结束,杭州游客梁小茹高兴地说:“第一次游三坊七巷,就碰上独具创意的闽剧快闪,不虚此行!”

梁小茹的朋友林艺芳则是地道的福州人,她说:“以这种方式听闽剧还是第一次,意犹未尽,还想再听。”

林特告诉记者,《借年》是享有闽剧“三小”之称的表演艺术家刘小琴亲授的。“之所以选择在三坊七巷举行快闪活动,是因为这里人流量大,可以让更多人近距离地感受闽剧魅力,让大家记住闽剧、爱上闽剧。”

“儒林有戏”的这种去舞台化演出模式,被称为“庭院开放式演出”。

“为了更好地贴近年轻的观众,我们秉承‘移步不换形’的理念,到人们经常去的咖啡厅、书屋、古式院落、厅堂等场所进行演出。因为是近距离演出,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发生在观众身边,所以我们在妆面、服装、表演等方面都努力做到细腻和精致。”林特说,演出过程中,他们还舍弃麦克风,坚持用原声呈现戏曲本来的面目。

尽管如此,许多年轻人还是看不太懂闽剧,文学化的言辞、陌生的故事背景、古老的福州话、唱腔中的变声,都对听戏造成很大阻碍。林特发现,他们愿意进来看,要么觉得扮相好看,要么想感受一下戏曲氛围,还有的就是拍个照发朋友圈。

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得懂戏?

改用“说”的方式!“我充当主讲人,变‘演戏’为‘说戏’,伴随钢琴或笛子的旋律,像诗朗诵一样,把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起承转合交代清楚,说一段唱一段,将观众带入戏曲的情境。演出后,与观众进行互动,让大家过一把戏曲瘾。”林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