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给河流安个“智慧大脑”

来源:东南网 | 作者:黄雪梅 | 时间:2019-05-31

数字水利防范风险能力强

我省水利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1994年就利用先进技术启动了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并在全省推广使用。2001年启动以金水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2016年以来,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资金,抓住“补短板、强监管”的重点,立足实用、安全、智能,以智慧水利为抓手,助推全省水利改革发展。

2018年,省水利厅建成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并按照“一数一源、一数一主”的原则,统一了水利数据标准,建立一套数据汇聚、使用及共享的管理办法,把全厅数据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汇聚了防汛、水资源、水普、水库大坝、水电站、水文等业务系统共计9.9亿多条数据,月增700万条,数据量超过777.3G。目前水利的业务数据基本实现与数字福建汇聚平台的共享,并为基层单位提供近4000万条的数据服务。

经过多年水利信息化建设,我省形成了触角深广的水利信息化网络,纵向上达水利部、下达县市区水利部门,横向则与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厅局的网络相通。在水利厅办公大楼一楼大厅,摆放着一台75寸的高清触摸屏,显示屏有8个数字水利展示模块,点击进去可以详细了解全省数字水利的建设成果。

数字水保模块,卫星遥感对比图显示,长汀县从1990年到2018年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巨大成效,水土流失率从27.8%降到7.95%。

水资源模块,主要展示我省的年平均降雨量、取水许可证审批、每年的总水量及总用水量。点击进去,可以看到“金门供水”工程的示意图,金门供水从2018年8月5日正式通水以来,每日最大供水量4万立方米。

智慧河湖模块,将全省1172个河长办、4974名河长、13236个河道专管员全部纳入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全省3755条河流的分级名录,对全省河湖实行网格化管理。在系统上,可查看河长是步行巡河还是骑车巡河,履职认真不认真。

防汛指挥图,整合了气象、水文等部门数据,共汇集了8100个自动监测站点数据,全省站点覆盖密度达20平方公里/站,具体到每个县每个乡镇每个村。图上的绿色区域为安全区域,红色区域则为危险区域,这些区域有多少住户多少人都有记载。当发生洪水或山洪时,人员转移办法与转移路线都有明示,以便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

智慧水安模块,融合接入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已建的1255个视频资源,并在大中型以上水库、大型水闸、重要流域断面、生态流量监视、水土保持监管区、省重点在建水利工程等242个点位补建734个监视点,构建省市县三级视频监视融合平台和移动端应用。点击相关视频,在建工地的施工人员是否戴安全帽,监控水域是否有漂浮物,都看得清清楚楚。

记者了解到,我省水利信息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信息采集体系还不够全面,应用水平不高,数据共享不充分、信息孤岛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离智慧水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智慧水利的核心是“智慧大脑”,需要完善的“数字神经系统”,以便提升感知、分析、预测和风险防范能力。为此,省水利厅推进一张网、一张图、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个窗口的“五个一工程”建设,把水利全要素动态智能感知网、水利全业务空间地理信息电子地图、高度集成的水利数据资源中心、综合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水利公共服务与信息发布窗口等方面整合起来,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深化业务流程再造和业务模式创新,建立涵盖主要水利业务需求的应用大系统,解决水利信息化中的碎片化和信息孤岛问题,促进水利信息化提档升级。

省水利厅厅长赖军说,按照数字水利的总体布局,以“看得见外景,查得到信息,读得到数据”为目标,立足实用、安全、智能,在继续做好防汛抗旱、河湖管理、水资源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聚焦水库、堤防、在建工程、河湖长制、水土保持、监测预警等数字化监管六大任务,依托重点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信息共享、流程通畅、上下联动、纵横协作、深度融合、安全可靠的数字水利建设目标,全面提升我省水利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