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援藏队推进产业援藏 增强当地经济“造血”功能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卢金福 | 时间:2019-07-15

 

八宿县海螺水泥是福建第八批援藏队到昌都后引进的最大投资项目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东南网7月15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福建援藏队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援藏的重要内容,发动全员招商,推进产业援藏,不断增强当地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2016年7月福建援昌以来,通过福建援藏队引进企业50家,注册资金15亿元,总投资37.2亿元。预计到2020年招商引资的企业可为当地增加税收2亿元以上,解决4000个就业岗位。

招商引资“筑巢引凤”

在八宿县城白玛镇西巴村一座山头上,海螺水泥建设工地里,记者看到,现场有不少大型机械正在作业,运输车辆穿梭往来,工人们忙着在做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这里是福建第八批援藏队到昌都后引进的最大投资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原先当地政府打算在这里建垃圾填埋场。2017年在一次调研中发现该场地上遍地散落着石灰岩石头,我便向当地干部了解石灰岩的资源情况以及西藏水泥的需求量、价格等。”福州市援藏工作组组长、八宿县委副书记郑浩告诉记者,福建援藏工作队投入了200万元援藏资金,对八宿县的非金属矿进行一次全面的勘察摸排跟储量的调查,发现石灰岩储量非常大,认为八宿可以在水泥产业上做一个“文章”。

在深入推进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这一大背景下,郑浩不断地往返北京、拉萨两地,同有关部门进行交涉,他曾28天内4次往返拉萨与北京,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咨询在西藏建设水泥厂事宜。

福建援藏工作队将八宿县水泥厂项目作为重点招商项目在海交会等招商推介会上进行推介,最后与安徽海螺水泥达成水泥产业入藏的共识。经过长达半年的沟通协调,八宿县海螺水泥厂项目于2018年3月正式签订投资协议。

“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直接解决400余名贫困户就业问题,间接带动1000多名群众增收,平均每年可为八宿县增加税收1亿元以上。”郑浩告诉记者,海螺水泥能有效带动物流、运输、建筑等产业发展,成为助推八宿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

在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通夏片区,一座现代化的佳博家居物流园项目正在建设当中,该项目由福建援藏工作队引进,福建企业家黄德柱投资建设。园区将建成集品牌瓷砖、五金洁具、窗帘布艺、灯饰电器、家居家具的"一站式"大型家居建材交易中心。

边坝是昌都最边远的县,县城距昌都市区近500公里,经济相对落后。2017年8月,福建援藏队边坝工作组看到当地的潜在优势,提出在草卡镇建设蔬菜产业园的构想,现已建成多个蔬菜、水果大棚,种植符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水果与蔬菜。看到边坝当地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福建援藏干部、边坝县农牧局副局长林成勇还从漳州老家东山精心挑选了花生、地瓜、苦瓜、大白菜等20多个品种种苗,引入高原的温室大棚试种。

“植株目前长势很好,有些再过一阵就能收成,下一步可以在全县推广了。”林成勇说,通过技术指导和品种引进让当地群众一年四季都有菜可以种,现在,边坝生产的果蔬不仅供应当地,还远销昌都、那曲地区。

边坝县显俄村藏香加工厂,得到了漳州和龙岩援藏工作组的资金和营销扶持。2017年,政府投资50万元,闽八援帮扶10万元,开始建造这个藏香加工厂。2018年由于藏香制作得到一定的成效,闽八援又投资50万元进行扩建。

据介绍,福建援藏队紧密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从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优惠政策、强化宣传推介、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同时通过组织参加在福建举办的6·18、9·8、文博会、旅博会、海交会及在藏举办的茶马节、藏博会等大型展会,设立昌都形象展示馆,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对接优质企业,达成系列合作。

国企援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今年5月23日,厦门国企厦工设立的“厦工机械技能操作培训基地”在左贡县正式落成,免费为当地的建卡贫困户培训机械操作,首期培训班受到了热烈欢迎,报名人数达到了超预期的40多人。

今年28岁的丁增,家里两个孩子,因为没有什么技术,此前靠务农和工地打零工为生,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次他放弃虫草最佳采摘季节,摩托车骑了6个多小时,从100多公里外的绕金乡来到县城参加培训。“现在西藏到处都在做建路和桥,盖房子,对机械工需求量大,有了这门技术找工作就更容易了。”丁增说,学好技术是一辈子受用的,对自己帮助很大,很感谢福建援藏提供的免费培训。

厦门国企第二批援藏干部盖震雷通过大量走访和调研,了解到当地贫困人口面临着学技术难、就业难的困境,各乡镇很多贫困户年轻人有着想学习工程机械操作、掌握一门就业技能的强烈愿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盖震雷说,通过设立厦工机械技能操作培训基地,派遣公司培训师入藏进行手把手教学。学员们学成后,既能自身掌握一门“吃饭”好技术,还可以回去以后传帮带,带动更多人通过学习技术而自主脱贫,达到“兴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长远目标。

在福建省援藏队推动下,由夏商集团、旅游集团、海翼集团、轻工集团四家厦门市属国企联合设立了“左贡县厦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左贡县产业扶贫的运营主体,衔接左贡县资源禀赋与后方厦门国企优势资源,努力增强当地“造血”功能,补齐当地民生短板。

“左贡有很好的资源,但没有形成产业,也缺市场渠道,我们采取‘政府+国企+民企+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帮助解决农特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等难题。”厦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华说。

厦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还引进厦门成功红实业有限公司,接手了当地原有的万亩葡萄基地,计划打造成集高原葡萄园种植、红酒酿造和销售为一体的酒庄,计划3年总投资1亿元全面接管中林卡万亩葡萄基地。

“我们第一次来考察就看中这边的气候条件,缺氧的环境对葡萄酒发酵有好处。今年底第一瓶葡萄酒就可以出炉。”来自厦门的项目负责人刘家明告诉记者,3年后高原红葡萄酒年产值有望达3亿元,可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0人就业,人均月工资增收3000元。同时,作为农业龙头企业,可间接带动全县有条件乡镇300余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荒地进行碎片化种植,通过技术种植指导,统一回收加工。

打造“闽昌众创空间”推进创新创业

针对西藏昌都“双创”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建设处于空白的实际,福建省科技厅、福建援藏队与昌都新区管委会昌禾公司在昌都经开区经开大厦共建了闽昌众创空间,总投资600万元,约4000平方米,成为昌都市第一个也是容量最大的创业创新载体。

记者看到,闽昌众创空间突出开发共享空间、共享服务、孵化企业、创业导师、扶持企业五个方面功能,建有开放式办公区、孵化企业办公用房、众创咖啡吧、创业项目工作室、产品展示区和头脑风暴室等功能性用房50余间,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

目前,该空间在孵企业34家,已成功孵化企业4家,其中2家被评为昌都市龙头企业,吸引20多名大学毕业生在该空间就业创业,同时带动本地贫困农牧民等就业100人以上。

丁增尼玛是一名毕业于天津大学的藏族青年,2012年毕业后在天津一直从事药材植物提取研究,2017年,他响应“双创”号召,与几名从事药材植物提取研究的科研人员合伙,投资4000万元,回到昌都成立润美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利用西藏特有的中药材资源,开发具有与特定功能的中药产品和保健产品。“在众创空间里得到了很多的扶持和帮助,遇到创业中的困难,他们也会积极指导,让我们可以快速成长。”丁增尼玛说。他公司投入研发的“藏药材有效成份高效提取”项目荣获昌都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闽昌众创空间运营企业仟佰度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众创空间为初创企业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有效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和成功率。

福建援藏干部、昌都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海明告诉记者,他多次组织运营企业管理人员等到福建进行免费学习,福建省10多名高层次创业导师与闽昌众创空间签订了服务协议,免费提供创业导师服务,闽昌众创空间建设了远程视频培训系统,实现与福建培训资源的实时共享,及时获取内地最新的创新创业信息和政策,进一步打开初创企业和团队的创业思路。

 

在福建省援藏队推动下,四家厦门市属国企联合设立了“左贡县厦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福建援藏干部、边坝县农牧局副局长林成勇指导当地村民种植蔬菜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厦门国企厦工设立的“厦工机械技能操作培训基地”在左贡县落成,一名机械操作教练在指导培训人员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福建省科技厅、福建援藏队与昌都新区管委会昌禾公司在昌都经开区经开大厦共建了闽昌众创空间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闽昌众创空间里的创业青年丁增尼玛在介绍自己的产品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边坝县显俄村藏香加工厂,得到了漳州和龙岩援藏工作组的资金和营销扶持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福建援藏队引进的边坝县工业园项目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福建援藏队引进厦门成功红实业有限公司在左贡建设酒庄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福建援藏队引进企业运营洛隆县南川欢乐园建设项目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福建援藏队引进的厦门夯达高原农特产品加工园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