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厦门六中展示“教育最美的样子”

来源:新华网 | 作者:顾钱江、孟昭丽、陈弘毅 | 时间:2019-09-11

什么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全国教育大会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美育到底有什么用?

在厦门六中,记者偶遇一场精彩的“美”的实践。课间,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跑步,在高至凡老师改编的校歌中跳集体舞,最后边欣赏世界名曲边跳绳。

“六中的孩子比较happy(快乐),学艺术的孩子不太可能成为坏孩子,”戴鹭坚说,今天学生听到或演唱的一首名曲,若干年后可能成为鼓励他渡过困难、找到生命力量的支撑。“美育之力不是实时能够显现的,但却一定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

厦门六中认为,立德树人,从大的方面说,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的方面说,是要培养幸福的人。

“我发现,孩子通过学习艺术找到了自己的专注点,对周围的人有更多的爱和理解。”六中合唱团一位团员的家长说。

“每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起‘老高’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会努力想办法,而不是愁眉苦脸的。”合唱团学生许钰欣说。

“美育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人生情感体验,教会了他们自主品味生命的酸甜苦辣与厚度,帮助他们找到自我,让孩子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幸福、有品位的人。”欧阳玲说。

社会开放多元,互联网影响喜忧参半,物质生活愈发优越……今天的教育面临很多新挑战。“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好的、美的东西去吸引和占据学生,让他能不断培育自己的活力,创造力。”戴鹭坚说。

厦门六中合唱团“走红”,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年轻态”,这正是高至凡和徐聪等老师创新的方向。这创新是有意思的,也是成功的:新奇好玩的阿卡贝拉加上熟悉的音乐作品,经由青春少年的纯真声音演绎,传递出温暖治愈的感觉,无数的男女老幼不禁被打动和吸引。

美育的“痛点”与期待

美育,是立德树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维度,也是每个孩子该享受的权利。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不通则痛”,美育得打通很多环节,才能充分释放育新人的“软实力”。结合美育的厦门六中现象,有识之士的思考具有启发性。

痛点一:什么是美育?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

将美育窄化为音乐和美术课,是当前美育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郑朝南指出,美育应是“大美育的概念”,存在于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课程间是相互渗透的。

欧阳玲形象地举例:“不仅语文老师会在课上引导学生欣赏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元素,数学老师讲课中也会告诉学生数学之美。”

将美育和智育对立,是美育认识上的另一误区。一些学校美育课程教师由“主课”兼职现象严重,动辄在美育课堂上讲“主课”内容,结果美育课形同虚设。“从厦门的实践来看,美育教育的推广非但没有让高考升学率下降,反而出现了美育和智育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郑朝南说。

痛点二:放心做美育,评价激励机制需完善。

美育做得好不好,和拿奖多少能划等号吗?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赵亮指出,“美育课程效果难以评价,仅靠拿奖来判断一个学校美育开展的好坏是不利于美育发展的,教育部门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美育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赵亮说,美育评价体系似乎“看不见摸不着”,这也是导致美育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琦说,学校“第二课堂”以及学校舞蹈团的训练、演出等,目前政策暂时不算课时数,这让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很多老师是靠着责任心在做事情。”美育教师们希望,对他们的评价也要突破传统教师评价的固化思维,采取更加多元的方式,增强美育教师的“获得感”。

痛点三:加强美育,“重硬件轻软件”是误区。

关注学校美育的学者注意到一种现象:一些学校为了参加全国性比赛,装修一个音乐教室投资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但在内容建设上,特别是聘请人才、培训艺术教师等方面却“资金不足”。

“发展美育教育,师资是关键,”戴鹭坚说,像高至凡这样有创造力、专业特长完整,把学生享受音乐视为对自己最大肯定的老师,是很稀缺的。

“希望全社会支持美育,建立更多美育基地,让更多的高至凡脱颖而出,让美育遍地开花,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他说。

不久前,教育部追授高至凡“全国优秀教师”。高老师虽然走了,但他未竟的合唱事业仍将继续。

他志同道合的好友徐聪,接过了六中合唱团的指挥棒。“至凡生前写了两首新歌,还没来得及排练。我会继续在他的音乐教育道路上坚持下去,这也一定是他所希望的,”徐聪说,“热爱音乐,才是对老高最好的纪念。”

厦门六中艺术团有一个“梦想计划”:将合唱、器乐、舞蹈、朗诵等表演形式融于一体,用3年时间,打造一部闽南特色舞台剧作品。

“用爱教育,静待花开,”陈琦说,“我们要的,就是学生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