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再现中秋摆塔 文史、民俗专家共同弘扬“福文化”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张立庆 | 时间:2019-09-13

卓氏后人、民俗、文史专家拜塔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东南网9月13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清光绪年间,福州人开始流行“拜塔过中秋”习俗。拜塔需摆塔,13日是传统中秋佳节,福州特有的中秋习俗——“摆塔”再度在三坊七巷亮相。上午,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卓氏委员会举办的2019中秋民俗活动中秋摆塔、拜塔仪式在安民巷举行。民俗专家郑子端称赞,此次活动是最接地气、最能展现“闽山庙会”文化的摆塔活动。

老福州、文史、民俗专家齐摆塔、拜塔

在古色古香的三坊七巷一间院子大堂中间,一张桌子分为三层:最高层摆放着形状各异、色彩丰富的宝塔;第二层中间摆放的是七仙女和福禄寿等“神仙”;最底层则是百余个各式各样的小泥人及供奉的瓜果、福州礼饼,传递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在“摆塔”的最底层,一块块同样似宝塔状的礼饼格外引人注意。据郑子端介绍,旧时在福州,送月饼也有讲究。小辈送给长辈一定要送大月饼,而长辈送给小辈的则是小小的几个。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卓氏委员会荣誉会长卓超、顾问卓廷富、卓惠芳等人陪同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民俗专家郑子端等一同进行了隆重的中秋节“拜塔”仪式。

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表示,中秋摆塔是旧时福州民间的一项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动,历史悠久,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

“相传,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平安归来。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老福州人过中秋节,除了‘摆塔’外还有‘拜塔’的习俗。”郑子端表示,明清时期,中秋佳节来临时,文人墨客会在闽山庙内吟诗作对,故而留下不少诗作,其中清进士沈绍九《中秋拜塔词》记载:蒲团跌坐诵琅琅,也学和南礼法王,两字平安教弟妹,今宵莫唱月光光。中秋“摆塔”“拜塔”习俗也得以代代流传。“寓意祈福平安、尊老爱亲、团团圆圆,这也是福州‘福文化’的表现”,郑子端说。

大堂里,来来往往的游客总是被“摆塔”所吸引,不少人拿出手机拍照留影。一位带着孩子的女士见到此景显得十分开心,她开心的跟孩子说道:“这就是妈妈小时候过中秋节都会玩的习俗。”

中秋摆塔福州闽山庙会最盛行

据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介绍,在福州三坊七巷中,有一条连接衣锦坊和文儒坊的支巷叫闽山巷,巷内南端东侧有“闽山卓公祠”,俗称“应公庙”,明清时泛称“闽山庙”或“闽山祠”。其称闽山境者,乃里社之称谓也。晚清至民国时,更因社火、社戏与各种社俗活动倾动榕城,声闻闽省。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卓氏委员会顾问卓廷富介绍,闽山庙会云集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有转三桥、迎神、斗宝、戏曲演艺等,特别是中秋摆塔曾出现万人空巷盛景、家家户户拿出家中物品进行展示,也称“斗宝”。对于许多人来说,“摆塔”习俗依旧觉得陌生。卓氏委员会荣誉会长卓超表示,此次恢复闽山庙摆塔、拜塔活动,旨在希望社会各界多多关注闽山庙会这一闽都民俗文化传承,让这些习俗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福文化”能够为大众所知。

卓氏后人按照闽山庙摆塔传统活动摆出物品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摆塔内容包含长寿桃、礼饼、苹果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

摆塔内容丰富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