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专家为马铃薯种植户解惑释疑。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郑文敏 摄 推陈出新 高山土豆变身“金蛋蛋” 在周宁县南方马铃薯高山杂交育种(福建)基地,成片的马铃薯长势喜人。 “周宁县海拔高、光照充足、天气冷凉。”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罗文彬介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周宁非常适合马铃薯繁育。 周宁话管马铃薯叫“乌蛋”。据《周宁县志》记载,该县于民国初年引种马铃薯,杂交水稻推广前,马铃薯是当地的主粮之一。在周宁县农村,每到春秋季,家家户户都要开田垦地,在村前屋后种起马铃薯。周宁所产马铃薯薯块大,淀粉含量高,黏性强,香甜爽口,深受消费者青睐。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周宁高山马铃薯便远销新加坡和香港地区。 “周宁马铃薯虽然口感好,但是品种单一,农户思想观念保守,产业发展十分受限。”罗文彬说。2015年,周宁县与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对接,在该县建成南方马铃薯高山杂交育种(福建)基地,从多家国内外相关育种单位选出300多个马铃薯品种,通过品种对比试验,探索其生育特征特性,筛选出适宜在周宁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丰富该县马铃薯种质资源。截至目前,该县已引进各类马铃薯品种30多个。 与此同时,周宁县还依托育种基地,总结出了适合周宁不同气候类型和区域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重点推广了坑种垄作、马铃薯茶园间套种等技术,破解薯农缺技术等问题。 “马铃薯是一种无性繁殖作物,周宁薯农种植马铃薯多用自留种,经过十几代的栽培,已受到病毒侵染,导致产量低、品质差。”周宁县农技站站长兰毓芳坦言,这是周宁马铃薯发展最大的瓶颈。 为了保护“周宁本地种”马铃薯,2018年,周宁县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依托国家南方马铃薯高山杂交育种(福建)基地和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合作繁育优质脱毒的周宁高山马铃薯。茎尖培养、病毒检测、试管苗扩繁,经过一年多的繁育,共收获“周宁本地种”原种4万多粒。 种质的优化、更新和技术培训保障让农户发展马铃薯的信心更足。紫云村薯农陈木安高兴地说,马铃薯以前是主粮,现在“胖土豆”变成“金蛋蛋”了,这几年周宁高山马铃薯每公斤价格可达6元,我们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常常供不应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