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摸清家底,让古厝“活”之有据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树红霞 | 时间:2019-09-20

活化利用是最有力的保护

守住古厝,留住乡愁。多年来,福州一以贯之地注重古厝的个性修复和活化利用。

“为探索历史建筑可持续发展利用新路径,福州积极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期为35处。”杨勇说,通过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推进,有针对性地从利用模式、改造技术、管理机制、公众参与等角度探索有效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路径,并总结形成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古厝活化利用盘活固定资产。福州大学机械厂、福清新厝镇江兜村王高宗故居等示范项目,通过将文化产业及展示功能植入历史建筑,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减轻历史建筑保护责任机构维护负担,同时为产业发展,特别是青年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福大怡山文创园建筑群,前身为1960年建成的福州大学机械厂,结构科学、工艺精湛,是研究福州近现代工厂史、建筑史、城建史、福州大学历史等的实物资料。2004年,福州大学金工实习基地搬迁至旗山校区,机械厂原厂区完成历史使命停止生产。2016年,机械厂故址旧貌换新颜,开放成为怡山文化创意中心,变身为福州文化新地标,被评为福州市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福大怡山文创园建筑群独立完整,为多层砖混结构建筑,全年对外开放,可作为经典参观。”杨勇说。

古厝活化利用促进社区发展。罗源县西兰乡洋坪村、永泰嵩口镇等多个示范项目所在社区利用历史建筑活化促进社区发展。其中,永泰嵩口镇成功推出松口气客栈、嵩口公益图书馆、月溪花渡图书馆综合体等一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范本,成就乡村文化复兴的“嵩口模式” 。

嵩口镇中山村旧村部为三层土木结构建筑,由台湾打开联合设计团队设计修缮而成,保留古建筑的历史特色和自然面貌,结合现代技术,注入现代的住宿功能,达到“历史魂+自然衣+现代骨”的效果。

“嵩口模式”以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为抓手,通过针灸式改造,吸引年轻原住民返乡创业,引资引智助力古镇经济和文化复兴。2016年,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活化利用,是最有力的保护。“35处示范项目的开展,充分挖掘了历史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盘活闲置资产、促进社区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杨勇说。

开展古建筑修缮技术培训

古厝保护与民生改善一定是水火不容吗?福州给出否定的答案,并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多年来,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鼓岭等历史地段更新改造,在保留部分原住民的同时,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杨勇举例说,抢救性修复仓山区梁厝村时,市里统筹城市更新改造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保护村内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提出“结合三江口今后的建设开发需要,打造集传统文化展示、休闲、商业活力于一体的福州最美区域”的整体保护利用方案,邀请国内优秀团队,启动梁厝村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现了保护利用与民生改善双赢。

古厝活化利用带动城市建设。福州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以及连江县丹阳镇板顶村的试点项目引入社会力量,借助企业资金及保护改造专业团队实现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精细化操作。

古厝保护,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建立工匠库和专家库,是福州的又一大探索。

从2016年起,福州市连续三年开展古建筑修缮技术工匠培训,木作、石作、泥瓦作、彩绘理论及实操培训的226名工匠参加,其中实操考评优秀156人,促进了工艺传承和匠师人才培养。除了建立工匠库,去年,福州还建立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专家库,首批推荐44位规划、建筑、文保等领域的专家,参与历史建筑认定、修缮方案审查、施工指导。

“古厝营造时充分考虑了通风、采光、防热、防潮、防水、防风等一系列因素,维修保护更是一个技术活,一定要坚持原材料、原设计、原工艺等三原性。福州在保护古厝上所做的努力很有借鉴意义。”戴志坚说。

值得一提的是,闽清县与福建省青年建筑协会联合主办两岸青年设计大赛,引入“产业链全导入”合作模式,引进建筑师、设计师全程参与历史建筑的调查、修缮改造设计、落地指导和运营管理。

社会公众参与是古厝活起来的动力与源泉。为此,福州不遗余力地引导社会公众动起来。从在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丝路国际电影节”到在鼓岭历史建筑群连续五年举办中秋国际诗乐会,再到今年2月举办古厝摄影图片展,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古厝保护利用,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保护路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