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化水平极高的时代新能源车间 (时代新能源供图)
奔向“世界新能源产业之都”
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在上汽宁德基地车身焊接工艺车间,511台智能化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完成各项精细的焊接工艺。“我们整个生产基地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达到99.8%以上,基本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上汽宁德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
于去年引进落地的上汽宁德基地项目,是我省目前设计产能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项目,项目一期将在本月底正式竣工投产,年生产24万辆汽车。“当前,宁德市已初步形成以上汽宁德基地项目为龙头,31家整车上游供应商为配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宁德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以宁德时代和宁德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产生“虹吸效应”,一大批新能源上下游产业在宁德快速集聚发展。2018年,宁德时代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宁德新能源消费类电池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473.5亿元,同比增长25.8%。随着新能源产业及其配套项目的布局延伸,宁德将在打造新能源特色小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力建设“世界新能源产业之都”。
宁德时代是国内第三家、省内首家A股正式挂牌上市的“独角兽”企业,上榜2018年度中国民企500强企业名单。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产值167.8亿元,同比增长136.8%;预计今年动力电池及其产业链项目产值约为400亿元。
在龙头企业的强势带动下,当前宁德市已引进卓高、杉杉、厦钨、青美、邦普等34个新能源产业链项目,覆盖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和电池构件配套领域,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宁德厦钨新能源是宁德引进的新能源产业代表性项目之一,于今年正式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形成年产4万吨锂离子正极材料产能,年产值约100亿元,将助力厦钨新能源成为“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商。
宁德举全市之力优化新能源产业对接服务工作,从土地、政策、资金、审批、人才等方面全面扶持。同时,围绕新能源产业及配套优势,做长做宽做强产业链,补链、引进或者嫁接改造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
如今,宁德的锂电龙头企业项目已达8项,总投资541亿元,全部建成后达产产值约为1770亿元。时代新能源二期项目今年以来加速量产,目前已形成24GWh产能。今后,时代新能源三期还将新增60GWh动力电池产能,预计产值600亿元。
未来,宁德将以锂电新能源产业为主导,有机融合产业、社区、文化、生态功能,打造集科研培训、企业生产、居住服务、科普教育、文化休闲及生态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一流锂电新能源产业研发创新先导区”“国家锂电新能源产业聚集示范区”“福建省双创孵化基地”,奔向“世界新能源产业之都”。

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上,前来参会的外国嘉宾正在体验“阿波龙”自动驾驶巴士。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创客汇聚福州滨海新城
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秋日的福州滨海新城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一片朝气蓬勃的忙碌景象。
在一期研发楼里的壹中正和企业中,一群年轻人正在探讨招商系统软件的技术问题。2017年7月入驻产业园的壹中正和,3位创始人是长乐一中的同班同学。
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总经理陈其乐介绍说:“2016年10月,我和另外两名合伙人来产业园考察,发现这里自然环境很好,周边聚集了不少企业。我们当时就觉得来这里创业很有市场空间,也可以就近为企业提供售后服务。”于是,他们把企业落户这里,致力于研发基于ERP系统理念的协同作业平台,通过为企业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企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式、精细化管理。
乘着福州滨海新城建设的东风,从2017年开始,除了壹中正和,许多高科技企业慕名而来。福州慧美丰科技的总部也落户滨海新城。凭借来自腾讯、华为、阿里巴巴、新浪、爱奇艺、斗鱼等知名企业的团队,公司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去年已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不到两年时间,公司已经接到数千万元订单。“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致力于建设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契合,因此我们将资本和人才落地这里。”公司总经理、联合创始人刘锋博士说。
长乐是全国重点纺织地区,蕾丝产业年产量约占全球的60%左右,但附加值不高,近几年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很多中小企业更是由于产销脱节而亏损。海外留学归来后,谢君君创办了福建坐视布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引导当地蕾丝布料企业向“互联网+”转型,促进产销对接。
从本地人才回流,到外来人才聚集,创新正在成为滨海新城的重要基因,滨海新城正在成为创业创造的乐土。自2017年2月福州滨海新城建设启动以来,新城产业体系不断加快构建,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目前已累计注册企业323家,注册总资本302亿元,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为优化营商环境,福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新城发展的重要引擎,抓好政策兑现落实,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滨海新城还聚焦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BIM技术,同步形成与实体城市“共生”的数字城市,打造规建管一体化平台,推进智慧会展、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项目建设,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探索新理念和新模式。

在华安县经济开发区的兆鸿机械车间内,工人正在自主研发的提花针织机生产线上加紧作业。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让基因技术惠及百姓
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对血液等送检标本仔细核对后扫描录入信息系统,将受检者的DNA从标本中“取出”(核酸提取),将目标DNA复制到几百万倍的数量(扩增)……在福州高新区全省唯一的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里,这是检验人员最平凡的一天。
2017年,由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临床检验中心联合建设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正式启用,这是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全国首批27个中心之一。二年来,中心以生物芯片和基因测序等技术为基础,重点围绕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开展高端临床分子检验服务,让群众更快、更好、更近距离地享受到基因技术带来的好处。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技术,是福建博奥医学检验所的拳头技术。福建博奥医学检验所总经理黄奇祥介绍,从去年开始,福州市选择8家公立医院试行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项目,累计为6325名新生儿进行了免费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今年计划为3万名新生儿进行筛查。莆田已将该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
此外,在遗传病、肿瘤、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中心也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的技术服务。以往,福建的孕妇想做无创产前DNA筛查(简称NIPT),必须将送检样本寄往省外甚至境外,现在福建本地也可以提供相同的服务了。黄奇祥说,在中心的支持下,福州市一医院成立了全省首个市级产前筛查中心。他们还为漳州、莆田、宁德等地的医院提供技术指导和能力建设。“随着技术普及,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前几年NIPT的检测费用要6000多元,这两年已经降到1400元,未来有望降至千元以下。”
精准医学,已成为医学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基因组学在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目前,中心正积极开展“院校企”合作,如,参与福建医科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筹建,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省血液病研究所联合开展白血病基因研究,为福建中医药大学“脑卒中发生机制”相关课题组提供基因检测技术支持等。

华安县高山族茶农在网上售茶。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带领山村腾飞的“铁燕子”
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从“辍学村姑”到带领一方致富的“大地之子”“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17年来,余海燕一直扎根农村一线,用自己的双手、影响力帮助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致力于家乡发展。
1983年,余海燕出生在古田县鹤塘镇程际村。虽然因家境贫寒辍学,余海燕并没有消沉,她与母亲共同承担生活的艰辛,也在坚韧中默默期待起飞的那一天。
2001年初,在村干部热心帮助下,原在家务农的余海燕到村委会打杂做卫生,从此,她翻开了人生的另一篇章。从在村委会打杂到当出纳,再通过竞选被选为村干部,而后入党,通过福建省委党校学习,余海燕获得大专文凭。
学成归来,余海燕为家乡依旧落后与贫困忧心。程际村海拔880米,土地肥沃、山峦起伏、云雾弥漫,是产茶的绝佳之地。程际村村民素有种茶制茶的传统,在父亲的支持下,余海燕创立了村里第一家茶厂,之后村里又陆续办了好几家茶厂。但是市场竞争激烈,加上销售不畅,产品同质化严重,茶叶积压很多,村里的茶厂纷纷倒闭,海燕同样面临压力。
余海燕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茶叶从大山推销出去,让家庭、更多村民走出贫困的窘境。在锲而不舍的坚持下,余海燕渐渐地打开了茶叶销路,慢慢地有了固定的客源。她的创业之路,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2012年,她在程际村成立了合作社,承包茶山300余亩,新建了茶叶加工厂和食用菌生产基地。2014年,她又着手更新制茶设备,改进制茶工艺,提高成品质量,并注册了自己的茶叶商标“闽之艳”。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帮助下,在茶园成功研发出“茶菌”循环利用技术:将茶的有机副产物(茶枝、茶末和茶渣)替代木屑,用于高效栽培食用菌(灵芝、香菇等)。创新的工艺大大提升了茶叶品质,她选送“闽之艳”红茶、绿茶产品到各地参展、评比,连续五年获得多个大奖。她的茶园被评为宁德市巾帼示范基地、福建省巾帼示范基地和省农科院科技示范基地。
作为山村先富起来的一员,余海燕不忘初心,情系村民,回馈桑梓。她创立的合作社吸收村民入股,还吸收了208名社员,精准帮扶贫困户就业7户。目前茶园已经超过1000亩,年产值近千万元。在县农业农村局牵头、省茶科所支持下,余海燕还为83个50岁以下村民提供优质培训,传授他们茶叶栽培和制作技术,共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2018年,作为村党支部委员,余海燕参加全国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她还身兼古田县大学生创业协会副秘书长。在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路上,“铁燕子”继续振翅高飞。

永安市大力推广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图为在永安洪田镇马洪村琯溪蜜柚标准示范基地内,果农在采收蜜柚。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