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新起点:田间野草变“金枝玉叶”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张颖 | 时间:2019-10-29

高浪钦(左)和种植户在交流。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摄

跨省种植试验收获成功

2018年,高浪钦和福大在校生一起组建了“博艾兴农”团队,专注于推广艾草种植与文化。他们和福建省农科院合作,筛选出了适应闽赣两省种植的品种“博艾一号”。建设种植基地,成为他们当年的重点。高浪钦希望在家乡福建落地这一项目。

“土地撂荒和老龄化是我国农村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而艾草对于土地的要求相对不高,只需要向阳干燥排水好就可以。而且种植技术简单、管理粗放,基本不用喷药施肥,非常适合农村留守妇女、老人种植。加上艾草作为多年草本植物,当年就能见效,一次种植至少可采收5年。”高浪钦介绍。

“上个收获季节,我们的基地亩产量可以达到35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10~12元,扣除成本,农民的亩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比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要高不少。”高浪钦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更为关键的是,艾草也是越陈越好,储存也相对简单。“只要保存得当,露天存放都没有问题。”

但是,艾草在福建的接受度还不高,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是第一批“吃螃蟹”试点村。

水尾村1100亩耕地中近400亩耕地撂荒,常住人口占总人口不到三分之一。而诸如水稻、莲子等传统农作物对土地和劳动力的要求较高,村两委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产业助力脱贫,双方一拍即合。去年,博艾团队在水尾村进行试验种植,负责提供种苗和技术方案,事先和农户签订种植包收购协议,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我们和村里合作购置了小型加工机械,在当地就可以进行初加工和包装。留守妇女、老人都可以搓绒、压制艾草饼等。”高浪钦表示,“艾草项目的引入,不仅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更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带来了收入。”

目前,项目已在福建、江西9个试点村落地推广,共与472户农户签订种植包收购协议,种植艾草面积2100余亩,为试点村新增艾草加工等就业岗位64个,帮助7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3万元。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