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由福安市茶业协会提供 东南网11月2日讯(本网记者 陈翊群)“制茶、品评茶38年了,如今我只要闻一闻、品一品气味,基本知道每泡茶工艺过程及茶叶在制作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不过,说实在的,我只要时隔一两年不接触茶,就感觉自己落后了。传统红茶制茶技艺是这一辈子做不完的课题,没有教科书,只能靠言传身教,自己去实践,去总结……”林鸿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坦洋工夫百年传承的独有魅力。 据史料记载,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红茶起源于福建武夷山星村,兴盛于福建福安坦洋村。 福安甘棠北门茶场。福安市茶业协会供图 在闽东提及红茶,必谈坦洋工夫红茶。坦洋工夫红茶始创于1851年,曾以高贵品质征服英伦震惊世界,并在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其后,几起几落,依旧名列“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首,是世界工夫红茶的鼻祖。 目前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入围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坦洋工夫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胡祖荣、施立强、李宗雄、郑明星、林鸿等。 制茶六十载 只为一款茶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在坦洋四甫村1号——修旧如旧的坦洋工夫红茶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里,80岁的“唐利号”茶庄李鋼的后人李宗雄正在与传承人代表林鸿交流制茶经验。传习所里展示的便是传承160多年的坦洋工夫红茶手工制作技艺设备(流程)。 李宗雄(右)在与茶人交流制茶经验。80岁的李宗雄老先生是“唐利号”茶庄李鋼的后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福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福安茶业协会供图 李宗雄,18岁到福安茶厂坦洋初制厂学做茶,至今从事制茶六十多年,在李宗雄记忆中,红茶制作工艺没有教科书式教学,也没有什么资料,老一辈茶人制茶做茶主要是通过老师傅言传身教出来的。 “早期制茶揉捻等工序都用人工,也有用脚踩,费力又不卫生,现在虽改机械揉捻,但依旧需要制茶师掌握时间,萎凋、发酵、烘焙靠人工操作,这些都很考验制茶师的水平……”李宗雄说。 “我坚持做茶六十多年,虽已80岁,但一走到生产车间,闻到茶香气味,人就特别精神,总感觉精力充沛。”李宗雄说。迄今为止,他仍然习惯在茶叶生产加工期间,到车间亲眼看看茶叶生产发酵情况。 李宗雄说,年轻时,他在福安茶厂坦洋初制厂做茶,最长曾经两天两夜没睡觉。“特别是春茶开始时,我们国营茶厂从茶农那里收茶青,我们一两都不能少给茶农,一片叶子也不舍得扔掉。茶青多的时候,一下子几百担进来,我们一天加班加点做完,第二天又有茶青进来,也要赶着及时做完。” “我从小耳濡目染身边很多茶人、前辈制茶做茶的习惯,其间交了很多朋友,有制茶的、有卖茶的、有喝茶的,也有写茶文章的新老朋友。”李宗雄说,天下茶人是一家,也因为这一生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他从茶叶中汲取了很多道不出的营养。 通过和茶的接触,李宗雄感到一片茶叶有它的一片天地。“坦洋村能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是坦洋工夫茶的传统手工艺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把这个村,从经济、从文化、从建筑方面做了提升。现在坦洋村给我们留下的古民居、炮楼等等,都是时代的珍贵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