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专家在榕探讨商学院国际化建设与一流专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张立庆 | 时间:2019-11-11

会议现场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东南网11月11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11月10日,第二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商学院国际化建设研究联盟年会在闽江学院召开。会议由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商学院国际化建设研究联盟主办,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华都商学院、海峡学院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承办。

来自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辽宁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70多所院校,以及北京智欣联创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国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共160余位代表与会;会议围绕“新商科建设:依托国际认证推动一流专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热烈交流研讨和经验分享,协同应对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变革和商业创新所带来的挑战,共同谋划“新商科”人才培养新篇章。

主旨报告环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永贵教授,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健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峥教授,教育部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彭丽芳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大树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崔日明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周德玮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台宁教授等,分别以《新商科人才培养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困惑与思考》《以本为本,立德树人,全力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发展》《基于AACSB认证标准的商学院国际化建设》《全球化、数位化与科技发展的新挑战:商管教育的未来与发展》等为题,作精彩报告。

主题报告现场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160余位院校专家、企业代表与会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

王永贵教授在报告中对商学院国际化建设实践与可能误区作了阐述。他认为:国际化不等于美国化;国际化不等于国际认证;国际化不等于海归教师;国际化不等于国际发表;国际化不等于全英文和双语课程;国际化不等于联合项目。国际化意味着国际融入和国际参与(交流交换与国际竞赛等);国际化意味着国际水准(教育科研和智库的国际水准和水平);国际化意味着更好的本土化,服务于中国商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化意味着更好的特色化(彰显中国商科教育的特色与魅力);国际化意味着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国际化意味着胸怀天下,深化当地学校、企业和政府等的密切合作。他指出,商学院国际化建设应该围绕培养人才、立德树人和服务国家与地区战略需求的初衷。

分论坛环节,4个分论坛分别以《新商科建设与国际认证》《国际认证与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与高水平教学成果培育》《一流专业建设与产教融合》为主题,进行探讨。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院长陈建斌教授以《国际认证视角的新商科建设》为题进行发言。认为商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就是要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全球经济发展、企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商科教育国际化也是其必然的趋势。在教育部提出本科专业“三级认证”这一背景下,很有必要借鉴AACSB国际认证来提升商科教育质量。他说“国际认证不是目标,而是新商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通过参与国际认证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习质量保障体系。”据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大陆有29所高校商学院获得AACSB认证,目前部分地方院校正在酝酿启动或参与国际认证过程中。

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院长林霖教授表示,新华都商学院在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等专业建设上注重与国际接轨,在教学内容上对接优质的国际案例,在师生互动交流上,积极组织师生与国内外优质大学进行交流,并与国内外优质大学共同培养硕士生、本科生。林霖说:“我们需要学习并积累国际经验,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注重自己的科研能力建设”。

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尹利军副院长认为,通过国际认证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对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该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理念,所办的专业与省市相关产业紧密结合,注重产教融合。如酒店管理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设立科研项目,企业派专员到学校上课,学生毕业实习在企业进行顶岗;物流工程专业与福州市物流行业、相关部门共同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为相关部门设立相关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