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教和他的“人民楷模”勋章。肖春道 摄 中国(福州)羽毛球公开赛期间,“人民楷模”、中国羽毛球队原总教练王文教又回到了福建。面对荣誉和鲜花,这位耄耋老人说,洁白的羽球依然是他魂牵梦萦之所在—— 王文教回家 东南网11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文 肖春道/图) 看比赛、会朋友、见弟子、探故土……王文教回闽的时间里几乎件件事情都离不开羽毛球。他说,羽毛球是我的第二生命。这轻轻的羽毛球,早已深植爱国厚土,不断续出新芽。 女儿已经帮自己“定性” 本月7日,中国(福州)羽毛球公开赛的赛场之外,三位羽坛功勋前辈——王文教、汤仙虎、林建成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羽毛球厚重历史的分享会。 当主持人介绍说,再过15天的时间,王文教就将迎来86周岁的生日。林建成马上打趣说:“其实他已经88岁啦!当年为了能够回国,他隐瞒了2岁。”无论是80岁的林建成还是77岁的汤仙虎,都是在王文教的影响、鼓励和支持下,先后回到祖国,成为中国羽毛球崛起的基石。 回到祖国,是那个年代的热词。1954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处在一个火热、激烈和巨变的年代,王文教率先投身其中,在中国羽毛球发展史上铿锵有力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时母亲不同意我回国,她跟我说,如果听到她去世的消息,不要哭,不要回印尼,也不要戴孝。”回忆起65年前的点点滴滴,王文教依然历历在目。令人唏嘘的是,这一次与母亲的告别没想到却是永别,当王文教再次回到印尼时,母亲已经去世了。 之后的故事如今已经家喻户晓。从1972年担任国家队总教练到1993年退休,在21年的总教练生涯中,王文教不仅培养出了杨阳、赵剑华、李永波、田秉毅等名将,中国羽毛球队还摘得了1982年、1986年、1988年、1990年汤姆斯杯团体赛冠军,涌现出56个世界单项冠军,他将敢打硬仗的基因融入这支队伍的血脉之中。 人们都说王文教是奠基人、是拓荒者、是火种,而王文教说,只是做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当年和我一样从国外回国的有很多人,而我是其中最幸运的那个。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作用,支持羽毛球运动发展”。 许多年过去后,王文教的女儿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5月6日,是你值得纪念的回国的日子……我想你没有后悔吧?因为这经历造就了一个人。这个人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赞许……你爱事业远远超过爱惜自己,这和你的爱国心一起构成了你的人格……” 王文教笑着说,女儿已经帮自己“定性”了。 王文教(左二)在指导小队员练习。肖春道 摄 看到别人打球,就忍不住说几句 “你们一定要刻苦训练,一刻苦就有体力,一有体力就能打得好。” “羽毛球在比赛中不能有场外指导,要独立作战,要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这就意味着你自己要明白什么是好球,什么是失误,如何去调整。” …… 9日,走进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实验小学的盛羽国际羽毛球俱乐部,王文教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正在训练的羽毛球小队员身上。观察片刻后,他就走到场边,对小球员们进行辅导。他说:“别看我都80多岁了,可一看到别人打羽毛球,我就忍不住会说几句。” 邱波辉是这家俱乐部的创始人,同样也是王文教的弟子。“当初王指导带队集训的时候,就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在邱波辉看来,将近20年过去了,王文教还是那个“热心、开朗,不求索取和回报”的老教练。 2001年,17岁的邱波辉随福建队在南安备战当年的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彼时,邱波辉刚刚夺得世青赛冠军,入选国家队,退休的王文教则返聘回福建队担任顾问。尽管两个人只相处了几个月,但那段日子却让邱波辉铭记在心。 让王文教高兴的是,邱波辉退役之后没有放下球拍。2012年,退役不久的邱波辉成立了俱乐部,致力于探索体教结合的羽毛球培养模式。王文教说:“中国羽毛球运动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这些优秀的运动员退役后还从事羽毛球工作,或者在推广羽毛球运动,就是中国羽毛球复兴的很好的势头。对于一项运动的持续发展,退役运动员是宝藏。” 对弟子,王文教留下了一句话——退役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这句话不仅是写给邱波辉的,更是写给他自己的。 从小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对于回国,王文教总是说,既然有这门技术,就应该回来报效祖国。是什么样的土壤,让一句风轻云淡的话承载了王文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或许可以从他对故乡的认知中搜寻蛛丝马迹。 借着这次回福建的机会,王文教再度回到故土——泉州南安。在他的记忆中,故乡是父母口中屋外的一大片龙眼树,是儿时索要零用钱时的那句闽南乡音,是南安市洪濑镇大洋村岭兜。 王文教说,自己曾经两次回乡谒祖未果,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我搭乘摩托车准备去洪濑四都寻找亲戚。可摩的师傅到了洪濑,却不知道四都在哪里,我只好离开”;第二次是2001年8月,自己在集训,“回到四都岭兜,但没有找到祖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年中秋前夕,王文教再次回到南安,终于找到老家祖厝。在村民的带领下,王文教首次走进岭兜王氏宗祠、岭兜家庙、祖辈古厝、王氏家庙等地谒祖。 “我是在印尼出生的,父母在当地开布店、做碗糕等维持生计。” “他们曾多次告诉我,有机会要回老家看看。” …… 往事随风,王文教的话语依旧铿锵,“从小我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或许正是根植于心的乡土教育,让他不忘故土的初心生根、发芽,直至成长为一段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 1954年5月6日,当那艘驶向祖国的巨轮拉响汽笛离开雅加达港时,王文教就开始憧憬着有一天让中国羽毛球扬威世界。金灿灿的“人民楷模”勋章,满载着回家的沉甸,再度唤醒这个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