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现象”:一剪春风溯流光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庄严 | 时间:2019-12-04

工人在生产剪刀。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游松柏 摄

东南网12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庄严 通讯员 游松柏 文图)提起柘荣县,不少人一下子就会想到剪刀和太子参。的确,柘荣刀剪产业名扬历史,但鲜为人知的是,一个偏僻山区小县,其刀剪生产原材料和销售市场都在外地,居然占全国碳钢工业用剪80%以上的市场份额。刀剪产业形成了综合竞争力,有效带动了柘荣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柘荣现象”。

流韵百年

柘荣刀剪行业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据《柘荣县志》记载,清雍正(1723—1735)年间,柘洋袁姓铁匠用霞浦土埠头(今柏洋乡洋里村)和周墩(今周宁县)等地生产的土铁加钢刃锻打剪刀,并长期磨炼出水磨、下钢、淬火三道技艺,代代相传,其剪刀锋利耐用。同治(1862—1874)年间,柘荣袁姓族中有女嫁到溪坪(今双城镇溪坪村)埂头林家,遂传艺至林家。其后,创立“林财兴”“林木兴”字号剪刀,与袁氏的“袁合兴”字号剪刀同享盛名,产品畅销江西、广东等地。至1952年,全县有刀剪作坊20家,当时柘荣剪刀就与福州“增金利”、霍童“仁记”牌剪刀等并称省内四大名剪刀。

1953年,柘荣县城关成立刀剪生产合作社;1963年,成立县铁器社;1975年,成立柘荣县剪刀厂。1984年,柘荣剪刀厂生产的“闽锋”牌剪刀,在全国剪刀质量评比会上,对40层龙头布一剪到底,刀口坚韧度、锐利度等10项技术指标均获满分,荣获第三名,从此驰誉全国,并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畅销各地。

柘荣县剪刀厂于1990年改名为闽锋剪刀厂。1991年,闽锋剪刀厂年产各式刀剪200多万把,产值100多万元。1992年,闽锋剪刀厂率先进行改革,部分技术人员、生产和销售骨干自行组合创办十几家民营刀剪小企业,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得到发展。2005年以来,柘荣刀剪行业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研发出民用剪、皮剪、花剪、纱剪、服装剪、理发剪、医用剪、旅行剪及各类专业剪等15个系列70多个品种,柘荣成了“中国刀剪之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