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台驸马》剧照 张敬武 摄 东南网12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 东南网12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简陋的乡村戏台,神圣的艺术殿堂,因为一部闽剧,有了让人惊喜的联结。上月,在福州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上,作为唯一一部由民间职业剧团献演的剧目,马尾区海峡闽剧团的《龙台驸马》不光聚拢了戏迷人气,同时广受专家好评,实现了从乡村戏台到国家级戏剧盛会的艺术跃升。它的成功,也为民间职业剧团突破自身瓶颈树立了信心,作出了探索—— 演员唱一句,观众鼓一次掌 《龙台驸马》的主角原型林存是宋代历史人物,生于马尾区琅岐镇龙台村。剧中,林存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奉旨前往台州嘉勉考察“蟋蟀宰相”贾似道之侄、台州县令贾文章。他意外遇见贾文章欲拆岳庙捉蟋蟀以致打死庙祝,激起民愤。林存怒斩贾文章,贾似道反而奏请皇帝为林存加官晋爵。一场斗智斗勇的生死搏斗就此展开。 “剧目初创于7年前,当时全剧的思想高度不够,艺术上也比较粗糙。”海峡闽剧团团长杨碧霞坦言。由于故事为当地群众耳熟能详,该剧一登台便大受欢迎。杨碧霞记得,首演在龙台村,“礼堂里聚满了观众,为了看到台上的演出,有人甚至站在贡桌上”。 此后,《龙台驸马》成了该团火爆市场的保留剧目,每年都要演出100多场,至今已累计演出超过800场。去年,剧团赴马祖演出。台上,驸马携公主返乡探亲,林存介绍闽江口风光,唱道:“马尾对面是马祖,一衣带水咫尺间。双马相依同兄弟,同根同宗同江山……”台下,许多马祖观众听到这些唱词,勾起了内心深处的乡愁,情到深处,难以自已。“当时,演员每唱一句,观众就鼓一次掌,很多人边看边流泪。”杨碧霞回忆说。 咬着牙打磨,熬出一部精品 对民间职业剧团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每年要演几百场才能活下来”。因此,民间团对于剧目难有精力打磨提升。《龙台驸马》已然成功,是否就这样一直演下去? 杨碧霞不这样想。一辈子结缘闽剧的她,依旧怀揣梦想——打造舞台精品。 2018年初,海峡闽剧团第一次报名参加福州市戏剧会演。对滚瓜烂熟的《龙台驸马》,剧团从剧本修改入手,开始了一轮痛苦的磨炼。为了适应修改后的新剧本,在每天保证商演的同时,剧团成员压缩休息时间,挤出排练的空隙。冲刺排练阶段,演员们累得直接“瘫”在舞台上。 当年7月,《龙台驸马》在福州市第24届戏剧会演中荣获“重点扶持剧目第一名”,同时获得参加省级戏剧会演的资格。接下来,该剧又经历了一轮自我否定与更新。“《龙台驸马》有过三次‘蜕变’,每次都会经历半年至一年的‘阵痛期’。”杨碧霞说,“好剧需得千锤百炼!为了理想,我们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11月,海峡闽剧团携《龙台驸马》获得福建省第27届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是全省获此奖项的唯一一家民间剧团。更鼓舞人心的是,当年底,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18年民间职业剧团晋京展演活动中,海峡闽剧团作为福建唯一代表,把《龙台驸马》搬上首都大舞台。 那次晋京演出,《龙台驸马》获得诸多点赞,为入选中国戏剧节奠定了基础。“今年8月,得到参演中国戏剧节的消息,我们喜出望外。那代表着中国戏剧创作与表演的最高水平,是民间剧团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杨碧霞说,为了能在中国戏剧节上光彩亮相,剧团将《龙台驸马》的演出邀约一一谢绝,大家把时间、精力都留给剧目的打磨。 “虽然我们是民间剧团,但一样追求高水平的艺术呈现。这次参演中国戏剧节,是我们一生珍贵的记忆。”该剧导演林建萍感慨地说。 游斌在乡村戏台前排练。 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摄 每年出新戏,为业界树标杆 《龙台驸马》的成功,目前在民间职业剧团中并不普遍。事实上,艰难生存才是行业内大多数剧团的常态。 演员流失、观众萎缩、后继乏人……据了解,福州的闽剧民间职业剧团在最繁荣时超过200家,如今还活跃在演出市场的只有几十家。《龙台驸马》“男一号”游斌,也当过剧团老板,但仅经营了三年就放弃了。他说:“当老板每个月都要为30多万元的开销发愁,根本没精力演戏。” 尽管生存不易,海峡闽剧团依然坚持走精品之路,这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2016年,剧团获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奖励;2017年,剧本《寒窑赋》获福建省地方戏曲扶持专项资金;2018年,创排的闽剧《黄勉斋》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 “这些扶持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巨大鼓舞和创作动力。”杨碧霞说,“现在剧团每年都要创排一两部新戏,而且创作上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看重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今年8月举行的福州闽剧节上,该团新创闽剧《马江魂》举行了首演。这是第一部船政题材的闽剧,以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为背景,用普通官兵的视角讲述了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首演时,很多观众看哭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打磨提升后,正在加紧排练,明年1月将再次演出。”杨碧霞说。 从《龙台驸马》到《马江魂》,海峡闽剧团强调对本地历史文化的挖掘,结合自身贴近市场的优势,作品保持了一贯的“接地气”。“马尾区拥有船政文化、海丝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文化底蕴厚重,我们准备再创作一部以罗星塔、柳七娘为主题的闽剧,形成‘马尾三部曲’,希望都能打造成具有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佳作。”杨碧霞的话语中充满信心。 放眼闽剧界,业内专家认为,《龙台驸马》的“逆袭”很有典型意义。“这部戏观众喜欢,专家也认可,给戏剧人带来更多的启示——既要懂得观众的需要,又要抓好艺术精品创作。必须不断更新剧目,创新的步伐也可以大胆一些。”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林瑛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