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岩遗址 “人类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0-01-11

前世传奇 

石铺地面让洞穴宜居 

讲述人 范雪春 (福建博物院研究员)

万寿岩遗址集多个不同时期的洞穴于一山,有4个阶段人类居住遗存,在我国东南地区属首次发现,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跨越18万年之久。

“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18万年前的东南地区,群山连绵,河网密布。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植被繁盛,林木丛生,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很适合原始人类繁衍生息。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先古人类通过采集森林里的果实、狩猎或者捕捞河流里的鱼蚌生活。他们就地取材,在附近的河滩或者活动范围内的岩石区拾拣石块打制石器,证明当时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升”。

那个时候的人类大都群居在旷野外的树上,当洪水来临或遇到猛兽侵袭时,就会躲到天然的山洞里,在山洞里居住便留下了生产生活的痕迹。

灵峰洞,位于万寿岩西南坡,在洞内清理发掘出石制品70多件,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和石锤等,石器以大、中型为主,原料大都为石英砂岩,工艺上相对粗糙,这些多为狩猎的工具。当时他们已经拥有一套完备的“解剖”工具,因为从出土发现的兽骨上,可以看见明显的砸痕,显然是使用工具造成的。

从伴生动物化石有中国犀、巨貘、牛类、竹鼠、蝙蝠等来看,先人们的“伙食”还不错。根据考古发现,有一种个体极大,长达4米、高2米左右,习性类似于河马的动物,叫作巨貘,当时就生活在万寿岩地区。要想尝到这种庞然大物的美味,先人们必须靠集体合作的方式才能捕获。

这一处遗迹的时间被鉴定为距今18.5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时间又过去了几万年,距今约10万~2万年,那时中国大陆东南地区的气候由湿热转干燥寒冷,处于温暖湿润向冰期过渡,陆地上大部分植被是茂密森林向干旱半干旱草原发展,自然条件开始恶化时期。

正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为了求生存,先古人类才想尽各种办法去适应、改造自然,获得发展。此时的打造石器技术越来越先进了,种类也越来越多,可以捕获更多的动物。为了抵御恶劣的气候和猛兽的侵袭,聪明的先古人类已经把“家”搬进船帆洞里了。为了让自己的住所更舒适、宜居,这个时候的人类甚至懂得改造“装修”自己的居住环境了。

在灵峰洞边上的船帆洞,发现3处人类生活的痕迹,时间大约为10万~5万年前、3.7万年前、2.9万年前。下层出土石制品400多件,主要类型有石锤、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可见石片石器已经成为当时的人类使用的主要工具。

伴随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巨貘、中国犀、鬣狗、鹿、虎、棕熊、牛类、竹鼠、蝙蝠等,证明他们的狩猎技术进一步提高,已经可以捕获各类大小不一的动物了,食物来源相当丰富。

部分锐棱砸击石片、石核距今已有2万~3万年,而台湾考古工作者曾在台东县八仙洞发现大量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经C14年代测定,这些石制品距今15000多年。经鉴定,两地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石核在制作工艺和类型上相同,可见闽台史前文化同根同源。

古人类使用的手镐(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万寿岩遗址最重要的文物发现——石铺地面,就是诞生在这个时期,距今约3.7万年。

船帆洞遗址揭露的大面积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尚属首次,当时这一发现可是震惊了考古界。石铺地面的面积约120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的“凸”字形,这些石料全都是大小不一、磨圆度中等的灰岩角砾,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河滩砾石。由于溶洞本身并不产生河滩砾石,它的出现,说明是当时人类携带进洞穴的。

此外,洞穴一侧的“U”字形排水沟槽清晰可见,从痕迹上明显可看出经过人工修凿加工。原来,船帆洞是个熔岩洞,洞里的钟乳石不断滴水,长此以往,地面变得潮湿,难以居住。石铺地面是当时的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意铺设的,是人类建筑的萌芽形态,充分显示了远古人类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

按照近20万年时间序列来推断,万寿岩遗址或许不仅仅只有4个时期人类生活的痕迹,漫长的岁月里究竟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生死存亡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有待一支科学、强大的考古力量去发掘。

知来处,明去处。在几十万年的进化学习过程中,闽人的祖先从茹毛饮血慢慢学会了打猎、用火,到后来学会烧制器具、种植水稻……一步一步,进而才有了今日文明之光。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