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美术馆,许多青年学子慕名而来。 三尺讲坛尽显技法 黄羲曾这样写道:“我的精神可以渗透在笔画中,我的生命可以寄托在笔楮中。” 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眼里,黄羲是现当代杰出的人物画家,兼长花鸟、山水、书法、画史、画论,是一位专业突出、学养全面的艺术家。“同时,他又是当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是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位中国人物画教授。”许江表示。 1957年,浙江美术学院校长潘天寿从全国聘请三位名师执教中国画系的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其中,黄羲任人物画专业教员。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原院长尉晓榕说:“潘天寿请来黄羲,是看中后者人物画传统中的规范。他掌握的人物画学习的基本模式,适合上升为学院派。” 课堂上,黄羲喜欢将宣纸粘在展板或墙上,悬壁作画,炭笔勾几下就上墨,边画边讲解。多年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俞梦彦回忆说:“上黄羲老师的课,最大感触是画国画应能下笔知情。” 曾受教于黄羲的著名人物画家吴山明说:“黄羲先生当时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的十八描比较深入,是将传统人物画和当代人物画结合的。他的传统人物画不是老一派的,而是有现代因素,表现力非常生动。黄羲先生为人很谦虚、和善、低调,潘老认为他是传统人物画的精英,将他请到我们学校,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借鉴。” 潘天寿看重的,还有黄羲对线条、笔墨技艺及古典人物创作的坚持。“黄羲先生把中国的仕女画教给学生,对他们是很好的补充。他离开之后就没有这样的课了。”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李钦郎说。 很多学生提到,黄羲建构起人物画的训练系统,从线开始,到涂色的章法,一直到对作品格调的把握和文学的加持,可谓掰开揉碎、非常细致。回首黄羲的大半生,他的日常生活往往只有两条线,一食堂打饭,二上课教学,其余时间就在家看书绘画。除执教浙江美术学院,黄羲还常回福建师大、仙游师范等学校,为闽中后辈教学。 在他留下的画论著述中,《黄羲绘十八描》意义尤为重大。众所周知,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最高成就是十八描。“历史上只有木版图谱,但黄羲到美院后,一笔笔亲自画下来传授给学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建波说,“这本书销路很好,已经有4个版次,说明还是有人在学。” 曾几何时,西风东渐。今天,中国美术学院仍能保留优秀传统绘画的鲜明特征,部分应归功于黄羲当年的贡献。俞宗建认为,在当代的美术高等院校中,《黄羲绘十八描》的应用,应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还原历史重扬价值 生在动荡的时代,加上为人低调,黄羲在画坛的价值一直被低估。两年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 想 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组成黄羲研究团队,在黄羲家人的帮助下,多方奔走,遍访黄羲的旧生故友,搜集相关资料,筹备展览和出版。团队还邀请美术史论家开展对黄羲的研究。 在各方努力下,黄羲300多本教学笔记重见天日,大量影像资料扫描入库。《世纪遗珠——黄羲诞辰120周年纪念画集》《世纪遗珠——黄羲诞辰120周年研讨会文集》《世纪遗珠——黄羲教授十八描》,以及学生、亲友的回忆访谈集《世纪遗珠——大家谈黄羲》,相继出版。 继中国美术学院的展览之后,去年12月底至本月上旬,黄羲纪念展在省美术馆隆重举办。据省美术馆副馆长邱志军介绍,黄羲纪念展是“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的重要展出项目,借助黄羲研究团队的成果,展览“有利于增加大众对黄羲的认可度、还原他的历史地位”。 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翁振新说:“黄羲先生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美专、昌明艺专、厦门集美艺专和浙江美术学院从事中国传统人物画教学和创作研究,一生倡导重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敬畏传统绘画经典,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文脉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历史总是公正的。“现在我们纪念他,更在于他的作品启迪我们传统的现实意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士扬说,应该用绘画的语言寻找更高的立意,寻觅诗和远方。 作为黄羲研究团队的带头人,毛建波认为,黄羲的最大贡献是坚守以线条描绘形神的中国人物画特点,对如何灵活运用西方素描、解剖和透视都有独到的见解,并努力以作品来实践这些观点。 “他坚守中国画笔墨传统,坚持古典人物创作,其实是对中国艺术坚定的自信,是一种骨子里的文化自信。”毛建波强调。 办展不意味结束。毛建波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出版黄羲追随黄宾虹鉴定故宫书画的经历。据他介绍,黄羲留下了17本有关故宫鉴画的书稿,团队原计划简单地影印出版,但后来还是决定放慢脚步,“找到相关书画后再策划结集”。 明珠蒙尘,需尽心拂拭。 |